西安故事王永生老东关曾经的戏园子一

admin 537 0

东关,自古以来就是进出西安城的要道,出东稍门往东经灞桥、临潼直奔陕西门户潼关天险,交汇晋豫逐鹿中原;向北过泾渭二水抵泾阳、三原,享受关中麦芯芯;往南穿蓝田走商州奔安康达赣省通衢南北。

近百年来,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东关商贾云集、字号林立、人如潮涌。永兴馆、泰和楼名厨炒菜,美味小吃疙瘩油茶、李记肉夹馍、徐家黄桂稠酒……,待客一条街,一家挨一家,令人目不暇接垂涎欲滴流连忘返。

家有梧桐招凤凰,市场繁荣热闹非凡的东关不仅吸引众多的生意人前来开店经商,戏曲艺术界人士也纷纷看好东关这片人气兴旺的风水宝地。一九三八年,由三意社分流出来的演员闫国斌带领刘光华、李益中、王庆民等十余人,筹资成立了一个新的剧团——集义社,随之又有众多艺人加入,人员最多时达到四十余人,阵容强大,角色齐整。剧团成立初期在骡马市三皇庙巷租地搭棚演出,适逢抗战日军轰炸,直接迁至东关租用东关南街枣园巷小学操场舞台演出。

老东关示意图 绘图/@贺存道

枣园巷是东关南街靠南边路西的一条小巷子,昔日东关南街坊间流传一首民谣:“穿绸挂缎大新巷,㞎屎尿尿蔡家巷,弯弯曲曲卧龙巷,旮旯拐角枣园巷”。这里面说的“㞎屎尿尿蔡家巷”并不是说蔡家巷随处乱拉满街粪便,而是居住蔡家巷一农户为给荘稼地积肥,在自家临街空闲庄基地修了一个公共土茅厕,供众人解水火自家落粪肥,堪称积“肥”行“善”楷模矣。

旮旯拐角枣园巷的确是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巷子东头在东关南街,西头北边和喇嘛寺巷相接,南边和团结巷相连,枣园巷小学就座落在枣园巷西头对面丁字路口。据说这里原来是一座古庙,上世纪三十年代改建成一所小学,学校不大,只有五间教室,学校中央是操场舞台,舞台坐东朝西,没有雕梁画柱,普通的瓦房房盖,足以挡风遮雨,舞台后面紧挨着一间教室,方便演员替换化妆。七十年代初由于修筑环城东路拆迁只剩下三间教室,学生上课实行二部制(一间教室两个班分开上,上午一个班,下午一个班),作为古迹岭小学的分校,直接并入古迹岭小学,据这里的老人回忆,著名秦腔演员苏育民妹妹苏润民五八年还在这里演出过秦腔。

著名秦腔演员苏育民

集义社自打驻进枣园巷,整整六年没离地窝在枣园巷小学舞台演出,演出 的剧目大都是三意社拿手好戏如《辕门斩子》、《苏武牧羊》、《黄鹤楼》等很受欢迎,遗憾的是一九四四年赴外县巡回演出期间遭遇当地地痞恶棍凌辱殴打,元气大伤一蹶不振,日子每况愈下。

西安故事王永生老东关曾经的戏园子一

从东关鸡市拐往东是一条宽阔的大街:柿园路,在东关正街扩宽改造之前,这里是一条从鸡市拐到曹家集去的小街道柿园坊,别看这小小地方不起眼,从四十年代起,西安一家有名的秦腔剧团——建国社,就在这里的一所景龙中学设场演出。

说起景龙中学,这里还有一段曲折往事。

一九一七年,东关景龙池巷子北头的“老母庙”里成立了一所私立小学——景龙小学,同年,又以景龙的名字接着成立了一所景龙中学,中学校址设在东关柿园坊。

老母庙旧址 图/@西安旧事

景龙池的马公弢、封至模、屈复斋,窦府巷的梁西超等热心教育事业的地方人士积极参与了景龙小学和景龙中学的创办和教务工作,马公弢被公推为校董会董事长,一九二六年,军阀刘镇华围城,战火纷飞,景龙小学被迫暂时迁至柿园坊中学,两校合并为一校,学校师资力量强大,教师思想民主进步,教师队伍中还有多名共产党员,据资料记载,一九二七年十月中共在景龙中学就建立了党的秘密基层组织,成立了中共私立景龙中学支部,曹正学任支部书记,由此可见当年景龙中学的规模和影响力。

景龙小学在局势稳定下来后,又从柿园坊迁回景龙池“老母庙”开始正常的教学工作,据在景龙小学上过学的老人回忆,一九四九年解放前后,那时每学期的学费是一袋面粉钱。一直到一九五二年又重新从景龙池老母庙迁往柿园坊中学,改名柿园坊小学,校长马季常——马公弢的三弟弟,北京著名大学毕业,京剧票友戏迷,一名戏曲艺术爱好者。

此时的景龙中学虽然已经在一九四九年底停办,但是景龙中学的校旗依然飘扬,景龙中学的风貌仍存。学校临街朝南的两层楼房比柿园坊的街道还是高那么几层青石台阶,两扇校门虽然不大,但却乌黑发亮深邃庄严,据说这是一座明清时期建造的一家大会馆,整个院子房屋一砖到顶、飞檐斗拱,透花雕龙、人物走兽、玲珑剔透、辉煌壮丽、气势恢宏。走进四进院的宅子一圈都是两层楼房,中间是宽敞的大天井,到了二进院,中央也是一个大天井,东西两侧却变成了一层厢房,北边仍是二层小楼,三进院又和一进院一个模子,四周一圈的二层楼,中间的大天井,柿园坊小学校长办公室就在这个院子。进入四进院,天空豁然开朗,一改前三个院子的构造,东西北三面全盖做一层平房。院子东边墙上有一小门直通院子东边大操场,大操场南北总长和院子平齐,唯一不同的是操场东南角有一座装饰华丽的二层楼房舞台,底下一层是可以住人的房间,二层是演节目的舞台,两坡大瓦房的顶盖遮风避雨,舞台旁边有一小门直通柿园坊街道。

前排左一苏玉民、右三梅兰芳,二排右二封至模,三排右一马公弢 供图/@马明昭

一九四六年,秦腔剧团建国社在柿园坊景龙中学成立,利用景龙中学操场上的舞台作为戏楼演出,既是演剧戏楼,又是演员宿舍,白天睡觉晚上演出。期间西安秦腔名角王文鹏、孟遏云、马振华、黄金华、李正华、肖若兰、董化清等经常在这里客串友情演出,受到广大戏迷票友赞美和欢迎。解放后建国社受到政府支持关怀,演员阵容不断壮大,大约在五七年时由三原县接收改编为三原县秦腔剧团。临行之际建国社全体演职人员戏装行头披挂整齐,鼓乐家伙齐鸣,在西安戏迷和热情市民夹道欢送下依依不舍离开奋斗多年的西安东关柿园坊,从此扎根三原县,改为三原县秦腔剧团。

六十年代初,柿园坊面临拆迁扩宽改造,柿园坊小学也因校舍经年破旧,迁至东关大新巷改名大新巷小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解放前的西安中小学校,大多都是私立学校,学校教学经费常常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为了弥补教学经费不足,常常将校园操场舞台租借给剧团演出,白天学校正常上课,晚上剧团舞台演出,互不干扰,对于经费拮据的剧团来说,建团购地搭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租用学校现成操场舞台演出省事方便租费也低,双方各有所图,一拍即合皆大欢喜。

东关像这样的租赁操场舞台的小学还有一所:东关小学。

当下的鸡市拐 图/@西安旧事

东关小学地处鸡市拐街南,柿园坊道路改造以前从街道上到东关小学校门有十几个台阶,学校后门在龙渠堡,正门在鸡市拐,方便了龙渠堡和鸡市拐附近的孩子上学。位于鸡市拐的学校正门里边东西各有一个厢房,一间是学校总务处办公用品库房,一间是传达室,学校共有十间教室,座南朝北的舞台上面加有瓦房盖,规模不小。在东关小学上过学的同学清楚地记得五十年代还经常有戏班子在学校操场舞台上演戏,每天下午放学后,学校的操场就热闹起来,戏班子的演员就开始忙碌准备晚上的演出。

东关小学前身叫竞化小学,一九一二年建校,校址设在东关正街鸡市拐和柿园坊交界处的一座“观音寺”的古庙内。(东关地区不少的小学都是在古庙原址建 起来的)是东关龙渠堡有名的佛化之人康寄遥居士和东关社会知名人士及商界人士捐资创办的一所颇具规模的私立完全小学。

康寄遥 (1880~1968)

利用学校操场舞台演出固然省事、省力、省钱,但也有很多弊病,若霪雨霏霏,或天寒地冻,只能大眼瞪小眼从早睡到晚无所事事。

诺大的老东关,剧院不会都是租赁学校操场舞台,当然也不会全都是在撂(露)天地里看戏的戏园子。

未完待续

标签: 西安市柿園坊足浴按摩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