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安
人们就会想起“13朝古都”
那么13朝究竟是哪13朝呢
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都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
作为13朝古都的西安
就是在同一个空间中
叠加出的时间之城
那么从秦朝到现代
西安的行政区划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小博就带大家穿越时光隧道
打开历史大门
聊一聊西安行政区域变迁的那些事儿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建制,设内史辖京畿各县,辖境相当于今关中和商洛地区,北至旬邑、铜川,南至柞水、宁陕,东至河南灵宝,西至甘肃陇西,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
秦内史图
秦内史辖42县,在今西安市境内8县,分别是高陵(辖区约今西安市高陵区东部)、杜县(辖区约今西安市长安区、商洛市柞水县西北部、安康市宁陕县东北部、西安市区南部)、蓝田(辖区约今西安市蓝田县地域)、栎阳(辖区约今西安市阎良区、西安市临潼区渭河以北地区)、丽邑(辖区约今西安市临潼区渭河以南东部)、芷阳(辖区约今西安市区东部、西安市临潼区西南部)、弋阳(辖区约今西安市高陵区西部、咸阳市区东北部)、鄠县(辖区约今西安市鄠邑区地域)。
从1995年起,西安北郊就陆续发现了大批秦封泥。封泥被专家称为是可以弥补《史记》、《汉书》缺憾的珍贵文献,是统一的中国封建王朝第一部百官表和地理志。已发掘出的秦封泥完整地勾画了"三公九卿"秦官僚机构的网络图,系统地揭示了一批鲜为人知的“郡县亭里”及“宫殿苑囿”名称。
“杜丞之印”封泥
杜,即杜县,是秦最早设置的县之一。“杜丞之印”就是秦朝郡县制度的实物证据之一。秦统一后,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后增加到四十郡,下设县,而“杜丞之印”就证实了秦朝郡县制度下杜县的存在。
“栎阳丞印”封泥
据秦简记载,栎阳是秦时除咸阳之外最大的粮仓所在地。与栎阳相关秦封泥的发现,也为专家学者研究秦国旧都的城市建制与历史价值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汉承秦制,在京畿地区设置内史。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分内史为左、右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左、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均为郡级建制,同治长安城中,合称“三辅”。
西汉京兆尹图
京兆尹管辖长安城郊,下辖12县,在今西安市境内有长安(辖区约今西安市城区、西安市长安区西北部、西安市未央区西部、西安市雁塔区北部)、新丰(辖区约今西安市临潼区渭河以南东部)、霸陵(辖区约今西安市区东部、西安市临潼区西南部)、南陵(辖区约今西安市白鹿原荆峪沟以北地区)、杜陵(辖区约今西安市长安区、商洛市柞水县西北部、安康市宁陕县东北部、西安市区南部)、奉明(辖区约今西安市未央区东部)、蓝田(辖区同秦)7县。
西汉关中三辅形势图
左冯翊下辖24县。在今西安市境内有高陵(辖区同秦)、栎阳(辖区同秦)、万年(辖区约今西安市阎良区西部、西安市临潼区西北部)、阳陵(秦时的弋阳)4县。
右扶风下辖21县,在今西安市境内有盩厔(辖区约今西安市周至县中东部、西安市鄠邑区西北部)、鄠县(辖区同秦)。
东汉迁都洛阳,以长安为西都,复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仍称“三辅”。东汉京兆尹辖10县和1个侯国,辖区约今西安市区及以东、渭河以南和商洛地区,在今西安市境内有长安、霸陵、杜陵、蓝田、新丰、阳陵6县,左冯翊所辖的高陵、万年县以及右扶风所辖的鄠县,亦在今西安市境内。
隋京兆郡图
隋朝建都长安(新都大兴城),开皇三年(583年),撤销京兆郡,由雍州统县。大业三年(607年),改雍州为京兆郡,辖大兴、长安、始平(今咸阳市兴平市)、武功、盩厔、醴泉(今咸阳市礼泉县)、上宜(今咸阳市礼泉一部)、鄠、蓝田、新丰、华原(今铜川市宜君一部)、宜君、同官(今铜川市)、郑(今渭南市华州区)、渭南、万年、高陵、三原、泾阳、云阳(今咸阳市泾阳县、咸阳市三原县部分地区)、富平、华阴22县,辖区约今西安市及东至潼关县、西至武功县、北至铜川市、南至宁陕县北部地区。
唐京兆府图
唐朝建都长安(改大兴城为长安城),武德元年(618年)改京兆郡为雍州,开元元年(713年)改雍州为京兆府,辖万年、长安、蓝田、渭南、昭应(今西安市临潼一部)、三原、富平、栎阳、咸阳、高陵、泾阳、醴泉(今咸阳市礼泉县)、云阳(今咸阳市泾阳县、咸阳市三原县部分地区)、兴平、鄠、武功、好畤(今咸阳市礼泉一部)、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奉先(今渭南市蒲城一部)、奉天(今咸阳市礼泉一部)、华原(今铜川市宜君一部)、美原(今渭南市蒲城一部)、同官(今铜川市)23县,辖区约今西安市及东至渭南市、西至武功县的渭河两岸地区。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改京兆府为大安府, 辖长安、万年、昭应(今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高陵、蓝田、鄠、咸阳、渭南、泾阳、兴平、礼泉、武功、奉先(今渭南市蒲城县)14县,辖区约今西安市及东至渭南市,西至兴平、盩厔县,北至三原县,南至宁陕、柞水县北部地区。
宋京兆府图
北宋置京兆府,辖长安、樊川(宣和七年以万年县改)、鄠、蓝田、临潼、栎阳、高陵、咸阳、泾阳、兴平、礼泉、武功、乾祐(今商洛市柞水县)13县,辖区约今西安市(不含周至县)及北到泾阳县、西至兴平市、南至镇安县。
金天会八年(1130年)占据长安,沿置京兆府,辖长安、咸宁、蓝田、临潼、栎阳、高陵、云阳(今咸阳市泾阳县北云阳镇)、泾阳、咸阳、兴平、鄠、终南(今西安市周至县终南镇)12县,辖区较北宋京兆府增加今周至县东部。贞祐元年(1213年),分凤翔、郿县、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来属,改韩城县为贞州、郿县为郿州、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为恒州,始为八州12县。
至元十六年(1279年)以金京兆府改置,称安西路总管府。皇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
元奉元路图
奉元路辖1司(录事司)、11县(长安、咸宁、蓝田、临潼、高陵、泾阳、咸阳、兴平、鄠、盩厔、郿)、5州(同、华、商、耀、乾),州领15县(同州领大荔县、朝邑县、郃阳县、韩城县、澄城县、白水县,华州领华阴、蒲城二县,商州领商南、雒南、山阳、镇安四县,耀州领同官县,乾州领乾县、武功县),共26县。辖区约今东至韩城—商南县一线,西至永寿—眉县一线,北至铜川市,南至镇安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
明西安府疆域图
明初西安府辖6州[华、商、同、耀、乾、邠(今咸阳市彬县境)]、31县[长安、咸宁、咸阳、泾阳、兴平、临潼、渭南、蓝田、鄠、盩厔、高陵、富平、三原、礼泉、华阴、蒲城、商南、雒南、山阳、镇安、朝邑、郃阳、韩城、澄城、白水、同官、武功、永寿、淳化、三水(今咸阳市旬邑县)、咸阳市长武县],辖境东至潼关、西至武功、北至同官、南至镇安,约今西安市、咸阳市、铜川市(不含宜君县)和渭南、商洛地区辖地。
清顺治二年(1645年)沿明制设西安府。
清西安府疆域图
清西安府辖15县(长安、咸宁、咸阳、兴平、临潼、高陵、蓝田、鄠、泾阳、三原、盩厔、渭南、富平、礼泉、同官)、1散州(耀州)、2厅[孝义厅(今商洛市柞水县)、宁陕厅(今安康市宁陕县)],辖区缩小为东至今渭南市、西至周至县、北至铜川市、南至宁陕县地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