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美院研究生什么时候报道研究生学术月是我校为提升学生学术水准,艺术季将设置Master艺术工作营、特别单元和现场个案三大板块。一、Master艺术工作营Master艺术工作营由十五个名家工作坊构成,在学院美术馆内给研究生们开办具有专题性的工作坊。
本文目录一览:
西安美院研究生什么时候报道
研究生学术月是我校为提升学生学术水准,促进学术交流,不断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个向大师学习的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即将开始第八届学术月的活动。本次“2018·艺术季:西安美术学院第八届研究生学术月”定于2018年10月-11月举办。
2011至2017年,西安美术学院共成功举办了七届研究生学术月活动。学生们通过向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学习,开阔了专业限制,提高了对艺术的领悟,将艺术与生活融会贯通起来。
艺术季将设置Master艺术工作营、特别单元和现场个案三大板块。
构建开放、多元、共享的活动平台,邀请国内外艺术界知名人士,将学术前沿问题引入到学院教育体统内,举办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艺术展,搭建开放的艺术教育平台,推进跨学科、跨领域的艺术实践,不断探索新的艺术方法在jiào学体制内生成的可能性。举办研究生联合个展,提升创新能力。丰富的特别单元,促进学术交流的深dù与广度。
注:具体讲zuò安排可见院内海报。
一、Master艺术工作营
Master艺术工作营由十五个名家工作坊构成,设计极富创造力的主题,在学院美术馆内给研究生们开办具有专题性的工作坊,使得美术馆成为开放的、流变的知识生成现场。
Master艺术工作营的工作坊,授课地点大多数在美术馆内。以下为各工作坊名家及课程介绍。
Karen Smith
英国艺术评论家及策展人,2005年成为OCAT深圳馆学术顾问,2012年被任命为OCAT西安馆执行馆长。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国际推介者,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出版书籍有《九人传:新中国先锋艺术的诞生》、《发光体:亲历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系列;并策划多项群展与个展,包括“波普之上”、“醍醐”、“目耳计划”、”微妙”、大型群展“The Real Thing”、“国人:中国当代摄影和录像艺术”等,以及艾未未、刘小东、徐若涛、贾蔼力等众多当代艺术家个展。
课程名称:
《我们为什么要‘看’艺shù?展览是如何让我们去观看的?》
如今的中国,美术馆的数量与日俱增,文化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艺术与文化在人类生活中显得越发重要?那些在美术馆工作的人,无论是研究者、策展人,还是作为展陈制作团队的一员,都肩负着怎样的责任?为什么对该领域知识的学习对艺术生来说大有裨益?在我看来,所有这些领域都是相通的。一个美术馆保管员是与历史学家或艺术家同等重要的人物。我们既是同一知识体系内打造的一部分,也是让任何想从事艺术行业的人都能获得这些知识的一部fēn。这即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从艺术学院到美术馆”是你能经历的最激动人心的奇遇经历之一。
本次课程包含三个学术讲座,主题涉及艺术项目参与、在国内外的策展经验以及向不同观众展示不同类型的艺术。同时,在OCAT西安馆举办的研学课程将为学生们引发展览空间的艺术思考以及展陈制作的实践。学生们将zhǎn示课程中研究出的展览提案。最终将在课程的最后一天提交并进行讲评。
Indiana Collet-barquero
现为法国利摩日国立高等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艺术与设计史,室内设计、家具及办公用品设计、艺术设计管理jí理念。
研究生阶段产品设计专业负责人,硕士生导师。
自2016年以来,被评为全法美术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评审委员会候补委员。
法国利摩日国立艺术学院艺术与人文科学学院合作硕士学位教授(当代创作和文化产业)。
法国利摩日国立艺术学院ECAT项目(欧洲陶cí艺术与研究团队负责人)。
1994年本科毕业于卢浮宫学院。1995年研究生毕业于该校博物馆学,1995-1998,巴黎军事博物馆武器与盔甲部,研究员。
课程名称:
《现代性—基于图像对物体的读取和分析》
在所谓的现代(二十世纪上半叶),艺术、建筑和设计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将专门介绍对象的概念,并理解其历史环境的意义。反思人类与环境的新关系及重新定义美学。
提出不同的研究对象的方法:历史的,以使我们的研究,美学,以融入艺术和思想史,了解社会和政治环境,分析艺术作品,zhuāng饰艺术,设计和建筑。
在各种各样的作品中举例——艺术(绘画、雕塑……)设计、建筑、装饰艺术——尽可能地融入艺术史(特别是以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时期)的一体化进程。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将循序jiàn进:通过丰富理论文本和纪录片的历史和图像语料分析。
该方法将是多义的,以便尽最好地理解每一个学科间相互渗透的方式。
方振宁
独立策展人,艺术和建筑领域的独立学者。
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yuàn和设计学院。
课程名称:
《国际策展教程》
通过wǔ次课程让同学们概要的了解国际策展的过程。这不是一个关于策展的文本授课,而是基于十几年在国际一线策展的职业策展人的实操案例详解。课程通过大量的视觉图片,展示那些鲜为人知的具有探索性的策展过程,这些展览主要是从2006年到2018年之间在欧洲、南美和中国本土策划。
甄巍
附中、本科及研究生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
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京师美术馆馆长。
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外美术比较,绘画创作,美术史论,美术教育和新媒体艺术。
中美富布莱特访问学者(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希腊萨洛尼卡亚里士多德大学),在国内外多次举办画展。
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出版多部专著,教材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曾在希腊、德国、美国等海外高校做中国艺术讲座。
课程名称:
《经验与表达:绘画生活工作坊》
观察日常经验中个人视觉文化的生成。体验绘画与视觉表达的自由、力量、媒介性、私密性、公共性、空和虚无。把绘画变成一种生活本能,mó糊专业与非专业,历史与现实,公共与私密,个人与社会的边界。困惑和探suǒ也许就是绘画的意义。
任戎
1960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1982-1986年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1989-1992年就读于德国明斯特与杜塞道夫国立美术学院。1992年入德国艺术教授弗依慈·史威格勒研究室。1993年获得德国史莱斯威西·赫尔斯坦州文化部艺术奖学金。1994年获德国威尔柏格市立艺术奖。1995年在北京·宋庄建造任戎艺术空间。1996年受德国波恩国立美术馆委托,策划“中国!当代绘画国际巡回展”。2000年聘为汉堡造型艺术学院教授。2007年在德国·波恩建造波恩当代艺术馆。现在居住和工作在德国波恩及中国北京。
课程名称:
《共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第一阶段:每位参加者将自己以往完成的作品原件与图片在工作营中展现,并面对所有参jiā者成员解述自己的创作初衷与实践过程。其它参加者共同参与tàn讨,提出疑问,深入挖掘,从而为每位参与者找到当前的尽可能准确的个人关注点与执行的擅长面。
第二阶段:由老师领队,共同骑自行车,因地制宜的去走访所有参加者目前的rén文与生存环境:西安古城墙、再生资源交易站、皮影博物馆、碑林博物馆以及城市的新老建筑与街道。通过行走和观察,体验生存空间,刺激各自感官与悟性。从而找到每人心动之物件,就地取材,予以记录和收集。
第三阶段:重新回到工作营,将每位参加者的所观所感,采用最适合你创作的材料,yǔ以自己的独特语言的加工,并在工作营的美术馆內找出合适的空间与墙面给予呈现。画的意义。
封岩
1963年出生于西安。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旅居niǔyuē多年,现居北京及台湾。
封岩选择接近自身理性倾向特质的摄影作为主要表dá方式,不同系列作品主题之间坚定yǒu力的发展出他对于极简艺术、抽象绘画、唯物及客观主义、传统与权力等领域的对话能力,以喷墨打印之成品,不着痕迹的探索视觉艺术史的边界。
封岩以概念影像作品异jūn突起于中国当代艺术中较少被受关注的摄影领域,并持续的在跨文化的领域里发生影响力。作品曾先后于北京及德国举办过数次个展,并参与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荷兰FOAM摄影博物馆、澳大利yà莫那什博物馆、德国设计博物馆、德国宝马基金会及上海当代博物馆等大型展览。作品被海内外美术馆、机构收藏。
除了当代艺术创作,封岩也曾笔耕多年,先后著有《终南山》、《大雁塔》、《座椅反弹的声响》等长短piān小说。
课程名称:
《日常的dāng代性—当代艺术中摄影作为一种媒介表达的可能性》
摄影的历史在当代艺术范围中,yuē从七十年代开始,当代摄影首先在尺幅上没有了禁忌,摆拍、挪用、复印等等,将经典的决定性瞬间抛在脑后。
这个课程我以艺术家的实践、观念及方法来分享,从地域上划分为北京—纽约—台北,还有出生地的西安。重点谈谈我不同时期的系列作品,以及文学、电影、跑步与我创作的关系。
王志刚
1961年生于兰州市,祖籍甘肃静宁,1982nián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雕塑系主任。
中国měi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
主要作品有《沙器系列》、《单身女子系列》、《粉墨人生系列》、《无为系列》。
课程名称:
《庖丁解牛 —— 一场关于艺术缝隙的游走》
“官知止而神欲行”。课题试图以忘却“艺术”概念的假设,从某一具体事情入手,去探索艺术的本质,从而引发对行为、空间及其精神场域之关系的讨论与思考。
段正渠
1958年生于河南,1983年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原就职于河南省书画院,1999年调入首都师范大学,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院特聘画家。
课程名称:
《biǎo现性纸本绘画》
表现性纸本绘画课程以具有开放性、实验性的纸上综合材料绘画,探索表现性绘画语言,发掘绘画语言本体表现力。不同于yī般意义上的纸上习作、草图,表现性纸本绘画课程强调创造性与作品的完整性。
李帆
1966年出生在北京,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一直热衷于艺术教育研究,较为系统的研发从专业本科到研究生的教学方法,目前已实施运用了十四nián。2008年入选中国教育部"二十一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被评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标兵”,现为硕士生导师,终身副教授。
国内外总共做过十五次个人展览,作品方向主要是对“人”的追问,媒介以版画和纸本为主。céng获得1995年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银奖,1995年“八、九十年代优秀版画家”及“鲁迅版画奖”。2004年获得《第十jiè印度国际艺shù三年展》金奖。
作品代理是合作十三年的韩国阿拉里奥画廊。
kè程名称:
《用我一件工作方法与实践》
发现、利用地方传统文化元素,敏感的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加以梳理、分析、研究、提取自认为有价值的概念,对其概念再进一步找寻理论依据,并不zé手duàn的通过实践来完成视觉结果。
课程要求:
1.找寻传统文化的点必须是自己的真兴趣,不可虚伪,要有说服别人的理由。
2.对于概念的提取要敏感且有明确的个人态度。
3理论运用要附贴有依据,要有自圆其说的能力。
4提前做好充实的功课,见面第一次要用PPT方式进行chǎn述(每人十五分钟)。
5准备可写可画空白本(16开左右),随时粘贴素材并收集思维痕迹。
6课程结束要梳理作品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轨迹,以装订成书为结果并作PPT留档。
宋群
《本地》书系创办及主编。一直以民间角度记录西安的本土文化与城市记忆,收集整理相关文献与实物,进行城市变迁与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同时还主持策划过多个城市住宅与商业建筑项目。
2016 年《与食物有关的物》受邀参加第 15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2017 年创办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1992年至今,任教于陕西师范dà学美术学院,生活、工作在西安。
课程名称:
《记忆与更新:街巷的观察、研究与实践 》
嵌入街巷-建国路菜市场“微更新-轻改造”计划观chá与研究城市,并以某种方式介入城市实践,需更多不同身份与专业背景的人共同参与,才能呈现最佳结果。但改变的最佳jiào母,仍是街巷的使用者自己。本课程以建国路菜市场的改造项目为例,呈现如何改善人与街道的关系,人与城市的关系。
赵川
作家、剧场编导、艺术评论及策划人。
2005年民间戏剧团体草台班的共同创建者和主持者,创作的当代剧场作品虽边缘但社会性极强。他yǔ草台班同仁激励普通人投身剧场和创作,强调问题意识以及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已在海内外出版小说,随笔和艺shù理论书籍十数种,包括获奖的《激进艺术小史》。曾于北京大学、剑桥大学、台北、苏黎世、法国等地做驻地研究,也曾为纽约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授课。现为苏黎世艺术大学“跨文化合作”研究生课程特邀专家。
课程名称:
《行动的炼金术——对日常动作、行为艺术和剧chǎng身体的探究》
5天的工作坊,将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探jiū日常动作、社会事件、行为艺术和剧场表演中身体的异同。它们蕴藏的动能、技巧、张力和揭示性,更深入地把握“行动”——在艺术与社会生活连接之处,它的创造性和推动力。
邵逸农
1961年出生于青海西宁,1982年青海师范大学油画专业毕业,1986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届助教班毕业,现居并工作于北京。
早期在“圆明园艺术家村”,从事油画创作以及实验艺术探索,后来转向摄影。近年来则专注雕塑与装置创作,近期的作品多体现出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挖掘和利用,并以此重新界定了物、自然、空间与人的关系,回归到对心灵本身的锤炼,并用极其严苛而隐忍的形式追求着眩目的自由。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展并参加重要联展,包括“邵逸农个展,2013国际当代艺术展”、“风生水起—邵逸农·慕辰个展”、“完整的实验——第二回 - 内外观照”、“无常之常——东方经验与当代艺术”、“寂境——东方美学的当代复兴”等等。每一件作品都与其个人哲学体系紧密相连,历史、文化、社会不再独立于艺术家的生活之外,而是以个人为yuán点辐射出历史的演进、文化的变迁以及人性在其中的改变。
课程名称:
《中国当代艺术之道》
艺术的外在有法,艺术的内在有道。人以事出发则经营法式,筑起人之雄心伟绩。人从心出发则通万物之灵,超脱常在合身于天地之玄妙。更内在的艺术由心而起,忘法、去法,在法无定法间游走,轻法重道而入,法身道体而出。
何为法道?道为法之集成。十法,百法为良、为优,千法、万法为上、为上上。既wàn法归一,归于一道。简之:万法一道。例如传统武学,有各门各派,各有其法,各具其绝,一招一式间jiàn其功法,法式便是行外。迷宗,无宗则为忘法、去法,游走在各派之间,道为穿行,串联于各门各派,集之大成,超越脱常之功既为道成。如果说法为肉的话,dào则是羊肉串的签子。从法角度去看法,道是无用的shàng乘功法,无用、不用正是道之所在。因此,法比道更加功利。
当代社会极尽功利,重法轻道,皆在道不速成,固道多隐不见,成为世间罕物奢侈。然,道非罕物,当下心,当下道,只在你得道否?!
当代艺术之道从看不到的心觉开始,从形而上的,知识的,理性的,唯质的,方法的,形式的孔隙之中寻找一条突破口,为通往灵性,为心性觉悟铺设基础。在社会语言及概念之外,引导自jǐ回到直觉,开启心性直观的空间世界。
李孝萱
1959年4月生于天津市汉沽区。
198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分配到天津塘沽图书馆工作。
1985年调入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至今。
现为天津美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西安美院中国画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课程名称:
《“名师手把手”》
赵超
教授,博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工业设计系系主任。西安美术学院硕士导师。
千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二、特别单元
此单yuán安排各类展览、讲座、研讨等交流活动,初步安排以下内容:
2.1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陕西传统工艺美术创新大展
(11月17日—26日)B馆2、3层
2.2 2018·5+2中国建筑学年会
(11月17日)B馆及各分会场
2.3 终南论坛:终南山与中国山水画
(11月24日)蓝田县
2.4 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年会及学术论坛
(12月1日)园厅会议室
2.5 2018·中国青年实验艺术大展
(12月1rì)覆土建筑·西部美术馆B馆
2.6 三个学科学术论坛(三个学科研究生学生会承办)
(11月期间)B馆
2.7 论文征集及评审(已发送通知)
(一)征集论文主题:
1、艺术与社会——基于田野调查的艺术创作与研究
2、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方美术史研究
3、艺术文化研究的理论探索及方法趋势
4、跨学科与跨文化的艺术研jiū
5、民间美术与传统工艺研究
6、现当代艺术与艺术批评研究
7、艺术与考古研究
(二)征文对象:
全国艺术类院校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
(三)投稿截止时间:
2018年11月12日
(四)入选论文将编入《2018·艺术季——西安美术学院第八届研究生学shù月合jí》,前10名优秀论文获奖者,并颁发优秀论文获奖证shū。具体论文选送和评选规则及投稿要求详见研究生处通知文件。
三、现chǎng个案
展览日期:2018年11月19日—23日
展览地点:西安美术学院覆土建筑
参展细则:
“现场个案”展览是研究生的个zhǎn和联合个展,以研究生为主体,或以yán究生导师基于某个研究方向指导下的学生群为主体,研究性、系统性、创新性的展示其独到的学术方法与实践成果。每组个案展览应不少于10件(套)作品。展览设置在11月19日—23日。具体安排如下:
1、展览方式
各系组织报送,研究生处将
1)学生个案特别推荐展:
由学生自行申报,也可组成2人以上的团队(建议不超过6人),形成展览cè划案,明确作品内容与数量,明确展览定位及展示方式。
2)研究方向特别推荐展:
以研究生导师基于某个研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定,择优实施,并给予经费支持。究方向指导下的学生为主体,组织导师的研究生团队统一申报,形成展览策划案,明确作品内róng与数量,明确展览定位及展示方式。
2、参展对象
在校博shì研究生、硕士研究生。
3、作品提交具体要求
“学生个案特别推荐展”的申请者,应提交不少于20件作品。“研究方向特别推荐展”的申请组,应提交不少于30件作品。
4、投gǎo日期和方式
以系为单位于2018年10月22日前。
直至今年,西安美术学院艺术季.研究生学术yuè活动已成功举办七届,在校内外艺术、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活动成果得到多方艺术机构、艺术从业者及爱好者认可与称赞。艺术季的举办秉承着我校不断进取创新的西美品质,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展示我校优秀人才的学术成果与作品。随艺术季的举办,多样的思想形态得以碰撞交融,zhàn放出璀璨的艺术之花。第八届艺术节我men将一如既往的为不同艺术形式提供关活动,共同丰富艺术的殿堂。
「微西美工作室长期欢迎广大师生前来投稿」
xmgfwx@sina.com
资料来源:西美研究生处
编辑:薛心雨
新媒体负责人:赵亦菲、刘林
执行负责:刘毅恒
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微西美工作室
西安欧亚学院2023开学时间?
2023. 2. 18
2023nián2月18日、19日分批返校报到,参加考试,2月27日(周一)上课。全校教职员工2023年1月5日(周四)起放假,2月15日(周三)到岗上班。
附:关于2023年元旦及寒假放假安排的通知 2022.12.27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