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汗以前关中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
关中地区属于战国时期秦朝的传统粮仓。经济迅速发展,于农耕文明及良好的外部条件密不可分。归结起来,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秦人勤劳,能够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孜孜不倦地开疆拓土,发展农业。这点从修筑的秦直道能够了解得到。生产标准高,质量要求严格,一丝不苟。凭着严谨的精神,秦人在关中地区大兴水利,修渠筑坝,加之地势平坦广袤,适宜生产。
2、良好的外部环境。秦虽然西部有戎狄滋扰,东有赵魏强邻,但关中地区地处秦国腹地,受战争威胁小。加之秦国连年征战,对粮食需求巨大,致使秦国相当重视关中平原生产情况,政府的高度重视决定关中生产经济活动高速发展。
3、优越的自然条件。八百里秦川地势平坦,雨量充沛,又有大河经过,适宜灌溉。
4、秦旧都咸阳位于关中,因为拱卫京畿的需要,秦关中地区集结了大量的人口。人口众多刺激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并通过交流融合带动了医术、生产技术及武备的进步。
5、关中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南下可直捣巴蜀,攻击楚国,东进可达赵魏,加之有水路连接,直接出关中,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概括地说,关中地区为秦的战略基地,加之商鞅变法的耕战政策,极大刺激了关中地区的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以西安(中西部特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第三个国家确定的国际化大都市)为中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荣耀和厚重记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
关中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的新突破
关中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的新突破人民网1662166372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太平遗址位于陕西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太平村东侧,在斗门水库项目建设过程中被发现。因其重要性,陕西省专门调整了斗门水库岸线,让遗址具备了大规模考古发掘条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于2021年3月入驻,正式启动太平遗址考古工作。
说起斗门水库,西安之外的人可能很陌生,但说起昆明池,大家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昆明池是汉武帝在上林苑先后两次兴建而成的大型湖泊,唐以后日渐干涸。太平遗址正是在勘探寻找昆明池东岸线的过程中被发现的,目前已完成勘探面积40余万平方米,发掘面积26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墓葬、水井等大量遗迹。出土的陶器、石器、骨角器和玉器等,测年数据约为距今4150至3700年前,属于客省庄二期文化,已进入夏代纪年范围。
关中盆地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从史前时期到历史时期都是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辐射四方、涵养中华文脉的重要区域。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自西向东横贯整个关中盆地,孕育了河谷两岸数不胜数的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遗址。过去百年的考古工作,完整揭示了关中盆地自万年以降绵延不绝的文明发展历程。从距今8000年的老官台文化、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4000年的客省庄二期文化,一直到周、秦、汉、唐等诸朝代,为我们展现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画卷。但在太平遗址被发现之前,画卷上还缺失了夏商时期的大型都邑遗址这一环。
已经出土的玉璜、玉璧、玉刀、玉圭等玉器和玉璧芯、玉料,构成了完整的玉器生产操作链,表明太平遗址有成熟的玉器作坊。太平遗址出土的卜骨,形制规整,灼痕清晰可辨。最令人惊喜的是一件陶铃。同类型器物在关中地区罕有出土,但在周边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和夏代早期都城河南新密新砦遗址均有发现。这样的联系意味着:太平遗址也许同样具备中心聚落性质,与中原腹地关键区域有着交流碰撞。
太平遗址考古采用“边考古、边保护、边研究、边展示”的田野考古方式,考古团队成为多学科合作、多团队攻坚的综合体。田野考古数字化管理系统的采用,使太平遗址的考古站在了一个高起点。有了这个系统,卫星影像、无人机影像、遗址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等多种数据源,可以展现在一个平台、一张底图、一个浏览窗口中,既能够实现有效的数据收集与统一管理,又能够对考古过程进行集中监管。
3D与虚拟现实技术带来了记录手段的重要变化。在太平遗址,发掘现场的各个角落都被全息记录、沉浸式展示,使各种遗迹现象得以重现。在裸眼3D的环境里,我们可以对各类出土文物进行平移、转向、缩放、对比等操作。高精度的大图像,确保实物细节被最大程度还原,使展示突破了时空限制。
目前,新一季的田野考古正在进行。已揭开的“冰山一角”足以让我们相信,考古的一步步进展,会为我们了解关中盆地龙山文化至二里头时期的社会转型提供更多实证。
(作者为太平遗址考古队队长)《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03日 07 版)
标签: 西安斗门足浴按摩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