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四怪「西安治安最乱的四个地方」

admin 759 0

本文目录一览:

1、西安四乱指的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西安四乱指的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这yī讲我们进入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秦朝建立的第三年。《资治通鉴》记载,秦始皇东行郡县,登邹峰山,刻石纪功。这次东巡,秦始皇最明显的政治意图是在新占领区露露脸,示示威。

西安四怪「西安治安最乱的四个地方」  第1张

露脸的意义在于,人的情感依附特别需要一个醒目的形象,所以人对视觉符号有着惊人的执着。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宗教,看看西方世界,罗马教皇一再dǎ压偶像崇拜,为此杀了不知道多少人,但就是打压不住,最后累了,烦了,只好妥协了,这才有了基督教世界的美术繁荣。再看东方世界,佛教原本也是反对偶像崇拜的,但tóng样禁止不住,不仅佛像越来越多,就连五百罗汉都有规模宏大的群像作品了。一般来说,宗教一旦走向普世化,跨越族群四处传播的huà,只有偶像才能gòu在最短时间内大规模吸引信徒。

换句话说,人作为群居动物,天生慕强,天shēng就会找强者做依傍,宗教性正是这种慕强天性的体现,至高无上的神正是强者中的强者。神只要一露脸,就能让人膝盖发软。所以统治者和神都是特别需要奢侈品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有两zūn神像,虽然是一模一样的泥塑木雕,但一尊以本色示人,一尊浑身上下刷满金漆,金光万丈,如果同样bǎi在愚夫愚妇的世界里,后者接受的跪拜和香火自然远远多于前者。至于这两尊神到底是什么来头,有什么本事,叫什么名字,甚至都不会有人关心。

同样道理,秦始皇如果想在新占领区迅速收拢人心,收获认同,那么展现自己神一般的威严形象确实会是一项有效的手段。平民百姓只要看到一个金光万丈的形xiàng,一个明显比自己曾经见到过的所有国君更闪光的形象,那么崇拜心理不需要有人强行塑造,就会油然而生。

西安四怪「西安治安最乱的四个地方」  第2张

这一手虽然对平民百姓管用,但山东六国的贵族豪强未必会吃这一套。可是,那又如何呢?当秦始皇浩浩荡荡的队列巡行过来,那种旌旗招展、兵强马壮的气势,以及这种气势之上的征服者炫耀肌肉的雄姿,或多或少总会使贵族豪强望而生畏,有再多的不忿也只能忍着。

至于秦始皇的心情,大概很像清点赃物的强盗吧。这段旅途,从咸阳抵达邹峰山,以今天的地理区划来看,是从陕西到山东,山长水远。

邹峰山,意思是邹地的峰山。这里的邹,就是孟子的故乡,今天的山东邹城,北边不远就是孔子的故乡曲阜。所以秦始皇来邹峰山,不但是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齐鲁大地,更有象征意义的是,这位深得法家精髓的天xià雄主,这一次亲自杀到儒家大本营来了。

秦始皇登上峰山,“立石颂功业”。按说这一次刻石立碑,作为秦始皇历次巡行当中的第一次,碑文内容很值得被记录在案,但不知道为什么,《史记》竟然只字未载,《资治通鉴》也没能补上。

西安四怪「西安治安最乱的四个地方」  第3张

秦朝建立之后,“书同文”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政策,它有两层涵义:一是规范字形,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颁布李斯的《苍颉篇》,赵高的《爰历篇》和胡毋敬的《博学篇》作为文字范本,很遗憾这3篇文字都已经失传了;二是统一各种法律、制度、名物等等的专有名词。比如前边讲过的皇帝下达命令统一规范成“制”和“诏”。

关于第二层涵义,以前并不被人重视,直到湖南湘西的里耶镇出土了一批秦简,称为里耶秦简,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qiān陵县的各种公文档案,在2012年公布de内容里就有一份木牍写着各种旧称改为新称,诸如“边塞”改为“故塞”,“王室”和“公室”改称“县官”,“列侯”改称“彻侯”,甚至连猪的名字都被改掉了,改称“彘”。这就相当于公文写作需要提到土豆或者洋芋的时候,从此统一为“马铃薯”。

从“书同文”的角度来看峰山石刻,这里既有秦朝官方的规范措辞,又有规范化的小篆shū法(很可能是李斯的亲笔),还体现着秦朝的一种特殊传统——文字镌刻在石头上,而不是镌刻在青铜礼器上。石碑比之青铜礼器,优点相当突出:我们最róng易想到的是成本低廉,但这显然最不重要,重要的是,石碑或者石壁,规模可以远大于青铜器,表面可以很抛洒地镌刻大号文字,而且安置在公共场所,能够起到很好的宣示作用。

这背后还有一个技术原因:商朝和西周时期正值青铜时代,青铜的硬度并不足以做成凿子在石头上刻字,而进入春秋时代以后,铁器应用起来,战国进入黑铁时代,铁制工jù就不难对付石材了。

西安四怪「西安治安最乱的四个地方」  第4张

遗憾的是,峰山石刻早已jīng被人为毁掉了。《资治通鉴》就yǒu记载,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来到峰山(《zī治通鉴》原文称“邹山”),打赢了一场战争之后,看到秦始皇liú下的石刻,不高兴了,派人把它推倒,然后以盛大的太牢之礼祭祀孔子。

北魏太武帝的行为动机不难推断,他是站在儒家立场高调表达对秦始皇这个暴君的强烈愤慨。但他并没有把峰山石刻毁坏彻底,大概只是把石碑tuī倒而已,所以在唐朝人封演的《封氏闻见录》里,提到历代都有人去峰山临摹、拓写秦始皇的石刻,大概倒掉的石碑又被归位了吧。可想而知的是,来这里临摹、拓写的人都得有点身份,所以一举一动都没少麻烦当地人,当地百姓疲于应付这些风花雪月的闲事,索性围着石碑堆起了柴禾,放了一把大火把石碑烧残破了。

但没想到,赶来登山拓石的人反而更多了。最后还是当地县官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拿了一份以前或临摹或拓写的文本,重新刻石,刻好之后就放在县衙里边,谁要再来临摹、拓写的话,就不必上山了,当地的百姓和县吏这才真正地轻松下来。

和封演同时代的杜甫也提到过这件事,只是简略得多,说“峰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意思是说,原版峰山石刻已经被野火烧毁了,世间流传的都是转相刻版印刷的摹本,保真度不高,没有原bǎn的清瘦俊逸之美。

西安四怪「西安治安最乱的四个地方」  第5张

传世的翻刻本确实不少,其中最有名的称为“长安本”,是司马光的同时代人,北宋书法家郑文宝根据老师徐铉的摹本翻刻出来的。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西安碑林的话,还能在bēi林第5室见到这块石碑,借由摹本的摹本去辗转感受当年秦始皇的意气风发。

峰山石刻的内容,形式上是像《诗经》一样的四言体,每3句一韵,中间还有换韵。如果《诗经》的编选范围可以拓展到秦朝的话,那么秦始皇的这类碑文可以被归入“风雅颂”当中的“颂”的部分。

这篇文字,一开头就气势恢宏:“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一席话把自己打扮成除暴安良的正义使者,打仗不是侵略,而是讨伐逆贼。

正义战争当然打得很顺利,“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说的正是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扫平六国,把山东六国贬低为“六暴强”。既然灭掉了六大暴政国家,秦始皇自己当然不是万恶的侵略者,而是普降恩泽的大圣人。这位大圣人还一点都不脸红地标榜起了孝道,于是“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说自己这次东巡,来到峰山,是好心好意给当地人施加的恩惠。

西安四怪「西安治安最乱的四个地方」  第6张

这恩惠还不单是赐给齐鲁百姓的,而是赐给天下人的,因为“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正因为封建制存在弊端,导致诸侯纷争,天下大乱,于是乎,“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天下不再分为列国,ér是变成了当今皇帝一家一姓的产业,既然所有权化多为一,今后就不会再起争端,不会再打仗了。这项gōng劳实在太伟大了,必须刻在石头上,让大家都晓得。

碑文里边,提到秦始皇的时候并不称呼“始皇帝”,而是称呼“皇帝”。若干年后,秦二世继位,在碑文后面补刻了yī段话,说以上那些文字所称的皇帝是指始皇帝,而我作为继任的皇帝,必须解释几句,辨明身份,免得时间久了大家把不同的皇帝搞混了。

可见秦始皇在给自己和子孙后代设计名号的时候,想法到底没能周全。

当秦始皇结束了峰山之行,下一步竟然召集了鲁地的70名儒生,酝酿一场大动作。秦国自从秦孝公以来,还从没对儒家这么重视过,秦始皇的这个姿态应该会使齐鲁儒生们受宠若惊吧。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我们下一讲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