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家族史就是半个西安电影院发展史

admin 789 0

我家是西安的一个普通家庭,但我家三代人在时代和命运的安排下,先后从事了西安的电影院事业,见证并参与了西安多家电影院的发展历程,也算见证了西安电影事业的发展过程。

我的外公凌悲潮,字恨生,1901年生人,云南陆军讲武堂十三期工科毕业。外公家是华侨,从小在越南长大。越南那时是法国殖民地,接触西方文明比较早,他本人又是工科生,对机电类特别感兴趣。在吃穿用度上不事铺张,但购买新出的机械设备非常积极。

1935年,他在当时的陕州(现在的河南省三门峡市)任政府官员时,就在上海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德国“蔡司”16毫米放映机,随机附赠了一部国产早期黑白默片《悔不当初》胶片。外公每隔几天就在家里拉起幕布放映,家里的大人小孩都喜欢看。虽然是无声的,影片质量也一般,但却勾起了外公的实业梦想。

1936年,外公自筹资金,独资开办了陕州有史以来第一家电影院——陕州电影院。影院开办在大礼堂内,座位90个,外公考虑让更多的老百姓欣赏到电影这一新鲜事物,票价定的很低,只要三个铜元就能看一场电影,开张时吸引了陕州当地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前来看稀奇。外公不为赚钱,他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考虑更多的是“启民智、开民心”,宣传三民主义,把电影作为让国内百姓看世界的窗口,了解世界,看看世界的变化。

1937年日本侵略战争爆发,人心惶惶,外公的电影院入不敷出,只能关门大吉。

1944年,退出政界的外公携带毕生积蓄来到西安,准备在西安盖房定居养老。要购买的土地已经商谈好,房子的图纸也由他自己设计,一院二进的四合院建筑。这时,外公得知有位西安明星电影院的股东要转让影院股份。

西安明星电影院,也称“明星大戏院”,是1937年6月成立的西安规模比较大的电影院,由多位股东集资入股组建,位置在钟楼西北侧,即现在的钟楼邮政局北大街一侧对面。有职工30余人,影院设座位800多个,配备双头“百代”放映和“地福来”有声放映机各一台。

明星电影院选择在西安最繁华的钟楼附近开办,使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放映设备,放映的影片都来源于上海的明星、联华以及国外等电影公司。于是外公就把盖房子的三千大洋用来接手了这位股东的股份,再次跨入了电影院行业。

我们家的家族史就是半个西安电影院发展史

■ 图源网络

当时的明星电影院建筑富丽堂皇,布置美术新颖,声光清晰悦耳,坐位舒适宽大,冬天有取暖设施,夏天还有当时新潮的电风扇为观众送上阵阵凉风。相比国内其他城市,西安的电影院从设施到放映的影片并不落后。

当时,正是无声片向有声片的过渡时期,许多中外影业公司的片商都常驻西安,国外的米高梅、哥伦比亚、派拉蒙、联美、环球、华纳、20世纪福克斯这些现在也大名鼎鼎的电影公司,以及联华、明星、华泰、大中华、文华、电通等国内电影公司出品的影片都会在西安上映,这些中外电影公司不断以优良片源供应着西安的电影放映市场。

当时的西安电影市场非常热闹,西安人能够很便利地享受到世界各地的优秀影片,也分享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好景不长,西安电影业的繁荣也吸引了众多大大小小的想来分一杯羹的苍蝇。以前电影院的票价相对稳定,但当时陕西省政府逐年下令提高票价,用于政府部门的军费及各种费用支出,到1944年票价已经提升到二十多元,根本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消费得起的。

同时,各部门对于电影业的管理混乱,权责不分。当电影业出现问题的时候,各个部门要么不闻不问,要么相互推卸责任,缺乏对西安电影业发展做出正确指引和正规管理的直接部门,由此也可以窥见当时的民国政府对电影业发展不重视,只是把电影院当成香饽饽来啃食。

另一方面,许多部门却以公谋私,甚至对影院进行敲诈勒索。当时政府规定各方面的检察人员茶水费免收,于是“检察人员”携家带口来“检査”的事时有发生。这在当时是十分常见,虽然很多影院十分气愤,但也无可奈何,只能自认倒霉。

外公在这种情况下贸然进入电影院行业,结局可想而知。不仅盖房养老的钱没了,生活也陷入困顿,对电影院事业一片痴心却遇到这种事,这对他打击很大。

世事难料。1955年,外公的大女儿也就是我妈妈,从西北文工团转业,调入了西安市电影公司,分配在西安红光电影院工作。

红光电影院当时在东门外,也是西安最早的一批电影院之一,以前叫“虹光电影院”,公私合营后改名“红光电影院”。那时候的电影院可是高档消费场所,作为曾经西安八大电影院之一的红光电影院,也一直火爆到八九十年代,那时老西安有句口号:看电影,到红光。

■ 红光电影院原名虹光电影院 | 图源网络

老妈在红光电影院主要担任广播员,但那时候工作人员少,每个人都是身兼多职,老妈经常同时担任放映员、售票员、检票员、美工,甚至还当起了义务花匠,将电影院的四个太平门都种上了红色镶白边的喇叭花,花开时节,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

当时最辛苦的是画电影海报,那时没有广告印刷,完全是对照小小的电影海报,有时连海报都没有,只是一张海报的照片,用手工一笔一笔画出来,放大比例到2*2.5米的广告布上。人像、风景、动物都要根据比例放大到合适的空间,如果失误,广告布和颜料就都废了。

老妈虽然没有专业学习过画画,但工作积极努力,只要是领导交代的任务有条件要完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完成。她经常一个人完成画几米高大广告的任务,有时候难度大的广告需要画一个星期,因为条件有限,只能铺在地上画。连画几天,还不能耽误播音、检票等其他工作,老妈经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画好后用铁环、绑带挂在影院入口的高处,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随着对老妈工作能力的认可,1962年电影公司又将老妈调入急需人才的儿童电影院。

儿童电影院位于西安市和平门内东侧,于1955年6月建成,该剧院当初是专门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爱国艺人常香玉领导的香玉剧社兴建的,内设座位1015个。1958年为满足全市儿童文化生活需要,剧院增设了放映业务,同年6月1日开始放映电影,剧院随之改名儿童影剧院。

儿童电影院是当时和平门内外唯一的电影院,也很红火,很多住在城内和城南的观众来这里看电影。当时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看电影就是很高级的文化享受了。

有一段时间,放的都是叫做内参片的国外战争片,什么《啊,海军》、《山本五十六》、《日本海大海战》等大片,需要内部关系才能买到票,经常一票难求。虽然说是作为“大毒草”来批判的影片,可每个看过电影的观众脸上洋溢的都是特别兴奋的表情。

现在的儿童电影院不知道改做成什么行业了,每天关着门,变得我都不认识了。

工作任劳任怨的老妈,因为出身问题,屡次在运动中被下放到丈八沟陈林村、草滩农场等地接受劳动再教育,接受革命群众的监督和教育。

1972年,老妈又调入位于竹芭市的阿房宫电影院。阿房宫电影院是西安市非常著名的一家电影院,也是最早兴建的一家正规电影院。1932年营业,中国早期电影艺术工作者周伯勋从上海回到家乡,和好友一起利用自己家门面开设了这家电影院,并以秦代著名宫殿阿房宫命名,以满足西安民众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

在阿房宫电影院,老妈依然身兼数职,努力工作,播音、放映、卖票、画海报都做。

阿房宫电影院当时使用的是东北产的两台“松花江”牌35毫米放映机,高大笨重,占据了放映室的大部分地方,放的还是电影胶片。放映室角落里还有手动卷片机,用来倒片、卷片、查片,胶片放的太多时质量下降,经常会断掉,这时候放映员就要“补片”、“接片”。胶水使用丙酮制成,有很强的刺激味道,狭窄的放映室里经常弥漫这种臭味。老妈的播音室和放映室紧挨着,她又经常要去放电影,所以这种味道一直贯穿在她的工作中。

■ 阿房宫电影院 | 图源网络

老妈毕竟受过文工团的专业训练,她的声音甜美,声线干净清澈,一口非常标准的普通话,是当时西安电影院界非常受欢迎的播音员。经常有观众在电影散场后,找工作人员表示想见一见播音员,有一次我就亲眼见到两个穿军装的解放军叔叔跟楼下检票的叔叔说要上楼看看“说话这么好听的播音员”。

还有一天,在我们楼下住的在解放饭店当服务员的阿姨,跑上来跟老妈说,那天她上班时几个来吃饭的客人议论西安哪个电影院的播音员水平高,最后得出的结论还是阿房宫电影院的播音员水平最高。老妈听了,也只是哈哈一笑。

当时的胶片电影拷贝是西安市几家电影院共用的,需要人工去“跑片”,就是在几家电影院之间来回送胶片打时间差,有时遇到上家影院拖拉了时间,就会耽误下一家的放映。阿房宫电影院“跑片”的是一位又高又瘦的哑巴叔。他虽然沟通不便,但跑片从来没出过错,工作认真负责,骑着自行车跑得飞快。有时候不仅带回来胶片,也给幼年的我带回喷香的“樊记肉夹馍”。

那时西安市的电影院大多开在繁华地段,各种美食店也环绕周边。阿房宫电影院旁边就有著名的“樊记肉夹馍”和“面店”;西北电影院对面是相当诱人的“新中华甜食店”,里面的元宵和冰淇淋、醪糟非常有名;红光电影院对面有一家老字号羊肉泡馍馆;钟楼电影院后面的平安市场也是美食集中地。当时看电影的人以青年工人居多,看场电影,吃个配套的美食,那感觉用西安话说就是“撩杂咧”。

老妈在电影院工作期间,经历过电影院的多次火爆,那时候的电影院是很吃香的。阿房宫电影院绝对是西安最火爆的电影院,没有之一,有时候提前来买几天后的票可能都买不到,基本上场场爆满,根本不存在卖不出去票的情况。

那时候没有互联网,电影是普通人看世界了解世界的一个的窗口。很多人对外界的了解和向往,对生活的憧憬和梦想,可以说都是从电影院开始的。

那个年代最受欢迎的还是外国影片,当时有这样一个顺口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莫名其妙,罗马尼亚搂搂抱抱。”我第一次被音乐惊呆,就是听到了墨西哥电影《叶塞尼娅》的主题曲,真的是天籁之音。我那时还是个幼童,无法理解,世间怎么会有这么好听的声音?时至今日,那段主题曲经常在我脑海中翻滚激荡,久久不能忘怀。不过,当时也有不少国产爱情题材的电影很受欢迎,如《五朵金花》、《李双双》、《追鱼》等。

最最火爆的就是电影《少林寺》的上映。当时有些低迷的电影院好久没有如此场景了,人头攒动,一票难求,原本两毛五的票价有人愿意出5毛、6毛,甚至是一块钱来买,但很少有人愿意转让。我自己看了有10遍都还不过瘾。

■ 电影《少林寺》剧照

《少林寺》的上映,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从未见过的生活方式——江湖,还有令人血脉喷张的爱情模式——英雄救美,美人以身相许,英雄并没有放下身段接受。丁岚与李连杰这对金童玉女在影片中略显青涩稚嫩的爱情,那令人无法释怀的人生选择,使得《少林寺》不仅是功夫片的经典,也是爱情片的经典。男生看到的是“功夫”,女生看到是“爱情”,成年人看到的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练武人看到是自己的目标,各取所需,人们在电影中找到了自己在现实人生中无法成真的梦。

几经沉浮,辉煌了半个多世纪的阿房宫电影院终于不堪重负,在2014年关闭。期间几经周折,先后出租给家私城、酒店等经营场所,最后转为演艺场地。

西安的八大电影院,老妈在其中四家(后来在解放电影院也工作过)都工作过,后来她从西安市电影公司光荣离休。

机缘巧合,我的二哥1979年从大荔县婆合公社下乡插队回城后,也进入了西安电影公司的西北电影院工作。

西北电影院于1952年1月建成开业,当年在筹建时,原西北妇联在集资捐款时发挥了很大作用,所以命名为“西北电影院”。观看席分上下两层,楼上设软席座358个,楼下有翻板联椅1002个。后来将楼上拆除,仅留楼下座位。1984年9月放映场地基严重下陷,成为危房,1984年10月西北电影院拆除。1992年开工建设,1994年建成开业,现为西北影城。

■ 西北电影院 | 图源网络

二哥是我家兄妹三人中唯一继承老妈艺术细胞的,小到在鸡蛋壳上画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大到巨幅海报都能画。他进入电影院后,也和老妈一样拿起了画笔,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继续勤勤恳恳地进行电影海报的创作。影院的很多海报都是他画的。再后来,二哥又调入当年东大街最知名的电影院——钟楼电影院。

钟楼电影院地处钟楼东北角,前身是民国35年(1946年)创建的银汉电影院,1949年后,改名私营平安电影院。1951年2月,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电影处代管后,经装修翻建,于1953年1月恢复放映,改名钟楼电影院。

■ 钟楼电影院,门头的电影海报为我二哥所画

二哥在钟楼电影院期间,经历了西安电影院重大变革的时代。随着中国电影业开始实行彻底的院线制改革,电影市场的规模、体量发生了爆炸式的增长,老胶片电影院也发生了跨时代的飞跃。作为西安闹市区核心地带的一处电影院,钟楼电影院可以说独得先机,领导们比较敢干,他们率先增加了录像厅这种当时比较潮流的小厅,后来又逐渐增加了小影厅、镭射厅、录像镭射循环厅,成为全市最早的多功能电影院。加上周边的美食小吃特别丰富,因此也成为了当年西安青年们趋之若鹜的地方。

随着放映方式的改变,影院再也不需要笨重的放映机、剪片机、难闻的胶水,跑片员、放映员也成为过去式,从曾经的一场电影配备两个放映员到如今的一个放映员可以兼顾数个影厅,这是陕西电影业多年来从未发生的变化。印象中,二哥经常一个人同时管理三四个影厅,这些变化是老妈那个时代不可想象的。

后来,随着娱乐方式的增加,电影院曾经的繁荣景象已然不再。只有在某些超级大片,如《霸王别姬》、《泰坦尼克》、《真实的谎言》上映时才会出现排队购票的现象,有大片上映的时候一天卖票收入能达到10多万,那可是那个年代的10多万啊。

再后来,西安的电影院基本上遍地开花,从家门出来五公里范围之内可供选择的影城非常多,正常情况下一家影城每天的放映场次可以排四五十场,又出现了IMAX、杜比,包括4DX这种类型的特效影厅,极大地丰富了观众观影的体验感受。

钟楼电影院因为效益等原因改造改制,最终在2010年被拆,现在原址成为“易俗文化生态广场”的一部分。

从民国到当代西安的多家电影院都留下了我们家人的印记,电影院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家人的生活。如果说电影是造梦给人看,那么电影院就是展示这些梦的地方,而电影院之外的人生则让人清醒地意识到电影只是梦,但没有这些梦,人生也许更难度过。

借用电影《天堂电影院》中的一句对白:人生和电影不同,人生辛苦多了。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

最后,衷心希望,西安会有越多越好的电影院,给大家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作者 | 阿紫 | 西安人

标签: 西安正规的娱乐公司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