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不抵抗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日本侵华初期,在捉蒋前夕的东北干部会议里,几位比较成熟的将领问张学良,以上选自唐德刚先生《从甲午到抗战》?这本书夹叙夹议讲述的是甲午年的第一次中日战争和14年的抗日战争:带读者反思两次中日战争里中国之得失。中国近代史极可能改写”并因缘际会主动找到唐德刚口述历史。
本文目录一览:
张学良不抵抗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
日本侵华初期,国民党还不能对日宣战。为什么?
日本在东亚的侵略目标,未必就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相反的,正因为中国古老落后,可以掠夺的现成物资太少,急功近利的日本,虎视眈眈,他们还可以北进苏联,南进东南亚。而此时的zhōng国,已经弱得不能再弱了。
所以,中国搞个“合纵”“连横”,扳回局势,也wèi可知。然而,张学良来了!
“西安事变”一爆发,伺机而动的契机一纵即逝。接着“卢沟桥事变”随之而来,我们回避不了,只好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了。
在捉蒋前夕的东北干部会议里,几位比较成熟的将领问张学良:“抓住蒋介石以后,下一步怎么办?”
张少帅说:“捉了以后再说!”
事隔两周,弄得地球倒转,举世哗然,少帅又主动把蒋送回南京去。杨虎城、周恩来等闻言大惊,群问放掉蒋介石以后,下一步怎么办?
少帅答:“放掉以后再说!”
两个“再说”,不但改写了中国近代史,也改写了世界近代史。
以上选自唐德刚先生《从甲午到抗战》。这本书夹叙夹议讲述的是甲午年的第一次中日战争和14年的抗日战争。唐德刚深入“西安事变”、“汪精卫投敌始末”、“日本侵华罪行”等历史实情,带读者反思两次中日战争里中国之得失。
“西安事变”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拐点,若无西安事变发生,中国近代史极可能改写,整个亚洲情势,乃至当今世界的情势,也将大大不同。看清历史的逻辑,方能看清当下的世界,然而西安shì变的真相jiū竟如何,始终难有定论。
张学良是西安事变的主角。蒋介石在世时,那是禁忌;等到蒋殁世,好不容易张学良结束ruǎn禁,也动念想写一本口述历史,并因缘际会主动找到唐德刚口述历史。
▲右:张学良,左:唐德刚
唐德刚写的历史多是像这样,根据历史亲历者的口述biān写而成。口述史,不是录音机一录,整理出文字这么简单,十分考验人的功力。他对“西安事变”,对张学良,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人物都有极其深刻的见解。
他写自己的老师胡适,如张鸣老师所言,“好看的是注释。有解释,更有点评,恣肆汪洋,好kàn煞人”。史学界甚至风行“先看德刚,后看胡适”之说。
他写李宗仁,“李有时信口乱讲,直接这样写出去要被别人笑死的”。所以李敖说,“幸亏李宗仁身边有一位高明之士指引与协助,才能完成《李宗仁回忆录》这种名著”。这本书也是可以藏之名山、传之不朽的。
在史学界,唐德刚的文风独一无二,文笔数一数二。半文半白,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中国文学史的权威夏志清教授评价他是“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
好看的历史叙述背后,还必须是力透纸背的历史哲思,才能成为不朽的史作。他的“历史三峡”,以及全书随处可见的夹叙夹议之史论,正如梁文道所说,起到le一种“照明的作用”,“为暗雾笼罩的前方照出依稀可辨的轮廓”。
正因此,唐德刚先生的民国史著一度脱销,一度被盗版,还一度出版艰难。
余英时悼念其师钱穆,称其“一生为故国招魂”。唐德刚对故国的情感,也许不比钱穆激切,但也可为“历史”招一招魂。
唐德刚先生的这些妙论横生的历史著作,打碎了多少读者被长久禁锢的头脑,唤醒了他们对历史以及对未来的兴趣。唐先shēng驱散了极权主义的幽灵,招来了自由主义的新魂。
为此,八十年代联合先知书店诚荐“唐德刚作品集”: 对于专业人士,唐先生的作品是专门研究的重要资料;对于普通读者,也能从唐德刚先生的历史中,看到不一样的中国近代全貌。
张鸣教授说:在读唐德刚之前,从没想到历史还能这样写,如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却又不乏生活场景,shí在是叹为观止。
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
逼jiǎng抗日,西安事变前,蒋界石一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要消灭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对日本侵华置若罔闻,采取不抵抗主义,丟掉了东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西北军爱国将领杨虎城和不抵抗将军张学良联合在西安对蒋界石实行兵柬,二人邀请共产党和蒋界石进行商谈,最终达成共同抗日之目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自次抗日战争全面展开。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