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时期一时辉煌灿烂的大明宫,现在还存在吗?
不在了。
大明宫,大唐帝国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位于唐京师长安(今西安)北侧的龙首原。
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4年),原名永安宫,是唐长安城三座主要宫殿“三大内”(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
自唐高宗起,先后有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0余年。
大明宫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其建筑形制影响了当时东亚地区的多个国家宫殿的建设。大明宫占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誉为千宫之宫、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
唐昭宗乾宁三年(6年),大明宫毁于唐末战乱。
扩展资料:
大明宫遗址:
唐大明宫是东方园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
大明宫遗址是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确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遗址保护工程,是丝绸之路整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
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使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成为带动西安率先发展、均衡发展、科学发展的城市增长极,成为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大明宫遗址作为盛唐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西安城市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文化符号,保护好大明宫遗址就是保护盛唐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大明宫的范围很大,东西1.5千米,南北2.5千米,略呈楔形,共有座城门。大明宫正门名丹凤门,正殿为含元殿。
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书、门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馆。此外,有别殿、亭、观等余所。自高宗咸亨元年以后,大明宫成为朝政活动的中心。
含元殿是当时唐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殿前东西两侧有翔鸾、栖凤二阁和通往平地的龙尾道。实测殿夯土台基高3米多,东西长.9米,南北宽.3米。
在台基东西两旁各有一条廊道遗迹,分别伸向东边的翔鸾和西边的栖凤二阁。麟德殿大约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故以“麟德”命名。
其位置在大明宫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是皇帝召见贵族亲信、接见外国使臣和举行盛大宴会的地方。实测殿址南北长0多米,东西宽余米。
求大明宫的所有宫殿
三清殿 麟德殿 紫宸殿 延应殿 望仙台 龙首殿 清思殿 宣政殿 含英殿 含元殿 含光殿 三清殿 含耀殿中国故事|唐大明宫:宫殿辉赫承盛世,一园千年鉴文明
中国故事|唐大明宫:宫殿辉赫承盛世,一园千年鉴文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门航拍。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南门,新建的丹凤门并非复建,内部是以原丹凤门遗址为主的博物馆,实现了保护与展示结合。 受访者供图
据史料记载,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重修扩建,次年移仗听政,正式成为唐代的一处朝政中心。两百多年间,数位皇帝的增建修缮赋予了大明宫“千宫之宫”的气势,唐大明宫总占地约3.5平方公里,是明清故宫的四倍有余。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太液池航拍。 受访者供图
千宫之宫
从空中俯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犹如城市“水泥森林”中的一叶“绿肺”,雄踞在西安龙首原上。
由南端丹凤门进入遗址公园,沿中轴向北,经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来到太液池。遵照《周礼》的朝寝制度,大明宫呈现“前朝后寝”的布局。
“‘前朝’以外朝、中朝和内朝大殿为中轴,左右两侧对称布置有左、右金吾仗院,东、西朝堂,中书省、门下省等机构与衙署。‘后寝’是皇室休闲宴乐的区域,建筑以太液池为中心,错落有致。宫内北部还有大内库房和宗教场所。”大明宫官署遗址考古领队李春林说。
经过考古工作者64年的不懈努力,大明宫的范围、形制布局和宫廷生活等逐渐清晰。盛唐气象经由这座辉煌壮丽的宫殿建筑呈现出来。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内的含元殿遗址。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 受访者供图
含元殿殿基高出广场地面约15米,宫殿主体面积达3225平方米,近乎半个足球场的大小。殿外四周还有三级宽约5米的“玉阶”,外接东西廊道,与建于高台上的翔鸾、栖凤二阁相连。从远处望去,含元殿高居全城之上,有雄鹰展翅之势。
“从作为朝政中心到废弃的240年间,每代皇帝都有所增建修葺,因此大明宫最能反映唐代宫城建筑理念和水平,对后世乃至东亚国家都产生深远影响。”李春林说,北宋、明清的宫城以大明宫为蓝本,渤海国的上京宫城、日本的平成宫也多有模仿它的成分,“说大明宫是‘千宫之宫’也不为过。”
国家公园
在隐没千百年之后,大明宫遗址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形式被唤醒。
自20世纪30年代,大明宫遗址就作为“古迹文化区”禁止城市建设。2005年,大遗址保护国家行动正式启动。当年,西安市开始实施大明宫遗址环境整治和御道拆迁两大项目。2008年,“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全面启动。
大明宫书院考古探索中心里展示的大明宫内建筑的模型。 受访者供图
同时,大明宫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工作逐步开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乔拉·索拉教授组成团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王璐成为其中一员。
“我们决定将考古发掘、研究保护、展示利用、城市发展融为一体,对大明宫进行整体性、科学性、系统性展示。”王璐说,相较于以往根据遗址点进行的碎片性保护利用,大明宫遗址的整体系统规划具有示范作用。
当人们走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感受到的是沧桑如画、自然可亲:中轴、宫门宫墙、道路、建筑与水系勾勒出整体格局架构;原貌呈现、局部复原与意象性标识展示的宫殿打开当代人对大唐盛景的想象空间;微缩景观、中央博物馆、考古探索中心让真实的历史“触手可及”;运动步道与湖泊绿地拉近古遗址与当代休闲生活的距离……
文脉流淌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在太液池南岸,梨园广场上,柘枝舞演员在鼓声中轻盈起舞。一出《唐戏》巡游表演,让游客穿越时空,感受唐乐、唐舞和唐装文化。每逢传统节日和假期,大明宫都会围绕唐文化举办节庆活动。
2010年,大明宫作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以来,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便以丰富而亲切的面貌出现在公众面前。
参观者在大明宫书院考古探索中心的模拟考古区里体验考古。 受访者供图
在10岁的小游客王逍宇看来,大明宫是一个在玩耍和“挖宝”中了解历史的乐园。在大明宫书院考古探索中心里,他和其他“小小考古家”们一起,跟着研学老师,一边做游戏,一边了解大明宫的考古发掘历程、发现古人建造宫殿的秘诀。他们来到模拟考古区,像考古工作者一样,亲手让埋藏在地下的“文物”重见天日。
“‘小小考古家’是大明宫书院的研学项目之一,让孩子们在体验考古发掘、探索历史遗存中对话历史。”大明宫书院执行院长曹雅琪说,大明宫书院通过体验考古发掘、陶器修复、制作大唐服饰等文化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关照现实生活。
文脉在古今间传承,也在中外间流转。大唐年间,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再现繁荣,丝路沿线人民在长安相融共生。时至今日,在中法文化论坛、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西安国际马拉松等活动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保护展示理念和科技手段的提升,大明宫会以更加亲切、多元的姿态呈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王璐大胆畅想,“也许通过数字技术,全世界的人民都可以加入大明宫的虚拟社区,在其中体验属于自己的大唐盛世。”
总策划:赵丹平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 刘恺
记者:蔡馨逸 孙正好
编辑:闵捷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陕西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标签: 西安龙首原附近按摩足浴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