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山河表里:为什么西安不能成为古都?「三个山河表里之典范,为什么西安不能成为13朝的古都」

admin 283 0
为什么西安不能成为古都以前我们总是自下而上的思考这个问题,汾渭平原、山西中部盆地群、珠江三角洲平原、成都平原,汾渭平原是关中平原城市群de主tǐ地形:山西中部盆地群主要由太原盆地与忻定盆地组成,ruò干河流向广阔南国内陆深处辐射...从渤海最北到南海最南,这个世界级优良港恰在东亚漫长海岸线的中端。

本文目录一览:

1、为什么西安不能成为古都

2、为什么西安作为13朝的古都,世界文化遗产那么少?

为什么西安不能成为古都

以前我们总是自下而上的思考这个问题,也就是站在地方的立场上思考:“为什么它们这么近却不合并?”

但这个问题似乎更应该自上而下的思考,也就是站在国家de立场上思考:“wèi什么它们这么近却要fēn开?”

这其实是山河表里,关山锁钥的代价。

山河表里,意味着封闭的地形地貌中间,有平原腹地。关山锁钥,意味着地处要隘,控扼咽喉。拥有这样的地理特征,即使在中国这种地形最为复杂多样的国家,也不多见,称之为国之重镇并不为过。

此类极具fēng闭特征的地形,中国境内最为典型的有四例:汾渭平原山西中部盆地群珠江三角洲平原成都平原

汾渭平原

由关中平yuán与晋南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组成,隔黄河tǎn途相对。汾渭平原是关中平原城市群de主tǐ地形。渭河与汾河,黄河的第yī、第二大支流在此汇入黄河。关中平原形胜甲于天下,控扼西部陆路腹地门户,是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这些已经是老生常谈,不必多说。

国内罕见,在它的中xīn城市,西安的旁边,出现了一个市中心相距只20公里的地级市,咸阳市。

三个山河表里:为什么西安不能成为古都?「三个山河表里之典范,为什么西安不能成为13朝的古都」  第1张

山西中部盆地群

主要由太原盆地与忻定盆地组成。它们与汾渭平原连为900公里的晋陕盆地带。晋陕盆地带是最为典型的山河表里地形,古人诗词文献多以“山河表里”形容山陕二省。山西自古也频繁是龙兴王潜之地。中国的古都更是顺着【秦岭-太行】分布。

无独有偶,在它的中心城市,太原的旁边,出现了一个市中心相距只20公里的地级市,晋中市。

三个山河表里:为什么西安不能成为古都?「三个山河表里之典范,为什么西安不能成为13朝的古都」  第2张

珠江三角洲平原

三面环山为依靠,南面临海,伶仃洋大湾区深入,是世界级港湾地形。优渥的平原腹地,密集便捷的内部水路网,ruò干河流向广阔南国内陆深处辐射...从渤海最北到南海最南,从辽东半岛到中南半岛,这个世界级优良港恰在东亚漫长海岸线的中端,是东北亚到东南亚的绝佳海陆中转点...这样的禀赋,造就了一个繁华千年的中国经济高地。

如出一辙,在它的中心城市,广州的旁边,出现了一个市中心相距只20公里的地级市,佛山市。

三个山河表里:为什么西安不能成为古都?「三个山河表里之典范,为什么西安不能成为13朝的古都」  第3张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成都平原

北邻入川陆路交通动脉的蜀道,南扼岷江航道,汇入中国水路黄金运输线长江。西部是至今犹然的雪山高原,天堑至险。东边龙泉山脉则如单薄的屏fēng一般,又如坚固的天然长城一般,与广袤四川盆地中部的丘陵地带划窄山为界,既不失与大盆地整体上经济沟通的便捷,又兼具军事防卫作用。这样罕见的形胜禀赋,使成都平原成为巴蜀数千年的政治经济中心。

相比前三个山河表里之典范,它却意外得掌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在它的中心城市,成都的旁边,原本也应该出现一个市中心相距只20公里的地级市,温江市。但温江地区最终回到le成都。

三个山河表里:为什么西安不能成为古都?「三个山河表里之典范,为什么西安不能成为13朝的古都」  第4张

\u200b

80年代初,中国最hòu一次区划改革定型,地区转地级市的时候,西安对咸阳地区,太原对晋中地区,广州对佛山地区,都无可奈何的看着卧榻之侧,新地市出现。这些新地市,多数是分省会固辖县域形成。这三个新兴地级市,是该封闭区域的核心平原地带,拦在了省会旁边,牢牢挡住省会原本的城市拓展kōng间。它们是全国范围内,与另外一座地级或地级以上城市,距离最近的例子,我们几hū找不到其他例子。因为这种封闭又兼具腹地的“塞堡”地形本就罕见。

这种地市的出现,本身就是两分原本的一个市域,带有明显制衡思路的影子。要知道,咸阳县原本属于西安府,晋中(榆次县)原本属于太原府,佛山(南海县)原本属于广州府,温江县原本属于成都府。它们原为一体,利于经济发展。比如西安府是军政中心,陆路枢纽,咸阳县则是明清关中水运枢纽,丝路第一大渡,渭北是当时陕西经济白菜心,秦商云集之处。太原县与阳曲县(原太原府城)是两大盆地相接处的交通关卡,榆次县则是太原府的平原fù地。佛山镇更是处在广州府水网中心,平坦地带,历代都是珠三角生产和贸易高地,与广州港功能互补,是著名的天下四聚之一。它们都处在平yuán腹地精华区域,分出设地后带走相比省会更多的平原县。但四大同样封闭地形特征的重要区域,唯有成都,抓住了最后且唯一的区划机会,整体划入温江地区,成了四者中唯一的区划胜利者,完璧保存自古地理功能完整性的那个幸存者。

西咸,太榆,广佛,成温,原本可能是今天全中国三百多个地级区划中,距离最近的四对。结果,只有成都避免了这个命运。

现在,广州在一线中越发吃力。西安在二线中越发吃力。太原更是留在了三线。唯有成都,是同级别城市中无可置疑的强者,随时准备在一二线间越位升级。这不得不说,是当时的决策者积极运作,有先见之明。

西咸的区划纠葛,我曾经写过几个答案。大家稍微关注这个话题,也都知道,陕西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三年前西咸新区初交西安代管时,我的回答里,做了一个对省里态度的猜测:“(西咸新区交西安代管是)给增量条件,不给存量利益,给土地,不给城市。”如今看来,西咸新区发展迅猛,成了西安外拓城市空间的主力。而咸阳被西咸新区拿走外拓空间之后,西安地铁避开老旧拥堵的咸阳旧城,咸阳市只能抱着那点旧城区存量利益,连年负增长...可怜咸阳城市主干道的路况,越来越不如西咸主抓的县里...西安的用地之渴暂时解决,经济增长动力恢复。陕西也不愿在西咸一体化上过多费力协调西安和咸阳两个老冤家,而是亲自上阵,另倚重省里负责输血和发展的西咸新区。如此一来,西咸合并议题,甚至西咸两市主城区的一体化,反而失却了前些年西安发展最窘迫,增长最乏力时的急迫性,恐怕比起三年前更远了。这大概本身就是省里设立西咸新区、管建分属的初衷。毕竟,这是最容易做到的。

从西咸、太榆、广佛、成温的不同决择导致的不同命运来看,有些机会窗口,错过了jiù是错过了,其影响可能是以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计的。但是,这并不完全是陕西一省、西安一市能够充分自决的。从更深入的地缘角度看,这四个典型例子中,都有国家制衡意图的影子。

这种地缘逻辑下的城shì分割,从民国就开始了,从民国与省会分离的行政督查区专署,到建国初的专区与地区,演变到最后的中国独有的地级市代管县制度。这四例封闭地形最终形成了三例最近距离的城市,另一例差点也成型。这在中国并不多见,甚至说这四例是唯有的省会层次腹地级别的封闭典型,第五例都难找出。所以它们的命运也相似。民国时期和建国到改革开放之间,省会除市区和一两个附郭县,并不代管其他县。也就是说,一个地区有十几个县,但省会级别虽然等同于地区,却只管两三个县或市区。83年区划改革时,国家把地区撤销,设立地级市,省会才回到今天我们看到的地级市形态,才开始代管十个县左右的数量,和其他地级市无异。所以,那时西安府的临潼县、蓝田县、鄠县、高陵县等,原在明清民国时期就一直属于西安府的县,才纷纷又交回本已经只剩城区和附郭县长安的省辖地级西安市代管。但是,同样原属西安府的咸阳县、兴平县、泾阳县、三原县等,又随着咸阳地区改设地级咸阳市,划入到新的地级市。这相当于剜掉了西安府的一半,即两分西安府。太原、广州,在那一年都面临着这样的境地。即使成都,如果四川没yǒu争取到让温江地区及其原本属明清成都府的辖县,重新回到新的成都市,恐怕成都如今的发展,也会大打折扣。可是,国家似乎只针对我前面所述的“山河表里,关山锁钥”地形的省会级区域,也就是具有封闭要塞特征的国之重镇,才会这样刻意分割。其他的省会,在那一年几乎都拿回了它们原本历史固有主要辖县。当然,国家那一次,在四个典型里,唯独放过了四川和成都。温江地区,这个紧贴成dōu的楔子,最终没有定为地市作分化之用,被放弃了。四川具体如何努力的,我不知道。可尽管四川避开了83年的成温分治,十几年后,却依然在更大层级的川渝分治上,接受了国家更重的制héng措施——重庆直辖。

如果说,分开,原本就是国家意志的一部分...

禀赋异于cháng人的天才们,得到的不总是推捧,也有防范...这个道理大概也适用于地理禀赋的形胜之地。

这次疫情,wǒ们看到了,一个国家,不同省份互帮互助的力量shì多么大,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每个省,才是社会运行的基本单位和第一zhǔ体。如果一个省的决策有问题,会影响整个国家,但国家想要每个省都如臂使指,却必须付出巨大的制度代价...

中国古代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仅仅是制度。历史现实是,中国地理在全世界最具复杂性和差异性,qū域控衡难度很高,我们反而更需要且形成了强力制度,来稳定国家机器。也就是说,有问题,才需要厘定制度,而不是有了某种zhì度,就不会存在问题。我zì己思考这个问题时,也经常搞反了。

我们认为,国家dāng然希望发展国土内每一寸土地,这点没问题。但是不能忘记,历史的规律是,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多数国jiā不会希望任何地方的发展压倒或摆脱直畿地区,不会希望各大地域板块之间有太多的差异和矛盾,因为那样会失控。自元朝以来,中国区划制度原则,就不再是为了理顺经济地理规律而遵循的“山川形便”原则,而是以为了可控与制衡,转而遵循“犬牙交错”的耗损原则。这本身就是牺牲发展效率换取结构稳定。咸阳的平原与台塬搭配,西安的平原与山区dā配,都是“犬牙交错”原则的直接体现。区划设置与调整,从来不是出于纯经济发展动因,不是为这种地方意志与立场而存在。我回答中这四个绝佳封闭dì形的典型,便不应仅仅用自下而上的视角去看待。经历过战争洗礼的国家,治术不可忽视...

区域制衡的思路分种类、fēn特点、分层级。四例独有的特例地形,形成了西咸,太榆,广佛四例特有的区划地级形态。这是四个不能套用其他省份地级区划的罕见案例。常见的国家制衡更多体现在省级层面。

比如,两湖盆地也是一个封闭地形,但要比关中平原大很多,其内的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平原地形相对来说偏开放式。紧邻的洞庭湖píng原又属于湖南省,盆地南出口被zhǎng沙扼守,所以省级层面的制衡更甚,地级层面的制衡相对比较弱。

历史形成的地级区划一分为二,整体属于封闭且扼要特征独有的现象,算是地级紧邻制衡的特例。之所以说是特例,因为国家直接进行省会范围内省地两级实现区域平衡的例子较少,而以省会-计单/直辖方式的平衡思路更多。一般沿海省份方式是:

辽宁双核,大连计单。

河北双核,天津直辖。

山东双核,青dǎo计单。

江苏双核,上海直辖。

浙江双核,宁bō计单。

福建双核,厦门计单。

广东双核,深圳计单。

本来双核四川,是重庆计单,等同沿海方式,但因为四川盆地体量大且地形封闭,四川人口太多,所以变成了四川双核,重庆直辖。这才转为两湖盆地的更高一级的省级制衡方向。从这个角度讲,同属汉代一级京畿大区的司隶,三辅(关中平原)与河东(晋南盆地)的制衡xìng分离,是早早就发生在东汉末年了。其与川渝分离的本质是一致的。

对封闭且扼要的省会而言,其特点是地理决定的,省会天然首位性就高,也就是文中四例,更偏于紧邻设地市来制衡。但成都躲开了地级制衡。

制衡≠压制。我讲的是制衡,“指两方或以上形成一zhǒng相互制约,但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

八九十年代是市强省弱,所以制衡方向会偏分化西安。新世纪,陕北煤气油开采量都是全国前二,延长为五百强能源重启,加上新咸新区实质是省派出机构,建设权在省里,西安又在全国省会竞争中薄弱,相对过去是省强市弱。所以当下政策方向偏于提振西安。

制衡并不是对多方中的一方进行单方向的制约和压制,而是平衡,反向再平衡...时移世易,历史天平总会阶段性反复在两边倾斜往复,平衡才是目标。

层级不同,思路不同,但这zhǒng形势一旦定型到shì场经济时期,省市两级利益格局成型,想如计划经济时代那样说并就并,显然对国家来说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国家更多的是坐视地方自己的协调与需要,而不会为了非让某座城市焕发光彩就chā手省级事务打破现有的平衡。居中píng衡,既点明西安市级的困境,又以省级的需求为先,这本身也是制衡。

如今,陕西在经济权重上,省渐强市渐弱的情况下,国家又希望提振曾在90年代gdp叠落到全国近50名的西安。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一圈”。指由西安、咸阳主城区及西咸新区为主组成的大西安都市圈。加快功能布局优化与疏解,增强主城区科技研发、金融服务、文化旅游、国际交往等核心功能,完善阎良、临潼、兴平等外围组团功能,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fā展,按程序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打造带动西北、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guó家不再具有区域制衡需要了吗?区域制衡思维已经过时了吗?

1992年8月,国家发出《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正式开始在中国shí行SNA体系,GDP成了中国最为重要的经济指标。1993年,陕西省GDP在全国排第21名,西安市gdp202亿,咸阳市80亿。当时咸阳排陕西第二。而刚过去的2019年,陕西省GDP在全国排第14名,西安市gdp9321亿,咸阳市2195亿...咸阳排在了陕xī第四。除了陕西省主抓,西安市代管的西咸新区咸阳部分增长迅速,咸阳市主城区已经连续三年负增长。而西安,去年刚进入全国前20míng,今年又回到24名...

现在这个时期,国家改变了对西咸区划的态度,就意味着没yǒu制衡了吗?可以假象一下,仅仅做个假设,倘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成功,西安如同昔日开放时崛起的特区深圳一样,在全国经济排名中一路杀入前十,咸阳总量也能达到西安的将近一半,国家会是现在对西咸区划调整持支持鼓励态度吗?制衡真的不存在了吗?fú山与广州经济总量比值是45.5%,jīng济发达的广佛的合并呼声,比起西咸一直都很弱...连省市两级经济一直羸弱而失去很多话语权的山西,晋中与太原的经济总量比值也达到了36.2%,可咸阳与西安的比值如今只剩下23.5%...因此,西咸合并的呼声,急迫性,一直是全国最高的那个,提出城市一体化也是最早的那个,但进展却不快。曾经对全省财政贡献一度达到峰值,占全省7成的西安,当时在省内话语权十分强势。如今,西安的财政gòng献只剩30%,而靠煤气油崛起的陕北两市对全省财政贡献已达到了24%,咸阳的财政占比,更是只剩了4%都不到。而大西安都市圈范围内三大行政主体中,掌握最多开发用地和城市拓展空间,增长最迅速的西咸新区,其发展建设权也是攥在省里。陕西已经很大程度摆脱了过去大市小省的格局...

制衡没有变,制衡≠压制,制衡是动态变化的,是双向消长的,不是单方向压制西安。区域制衡并没有过时,只是天平在这个年代,倾向了另一端——敦促陕西提振西安。这才是历史的动态平衡。当下国家侧面鼓励陕西解决西咸区划瓶颈,以摆脱关中经济困局。国家态度或许变了,但从不存在所谓yǒng久不变的态度。西咸区划是否调整的主动权仍在陕西手中。从现有的趋势来看,西咸新区最终在区划上并入西安,会是大概率的事情。已经是存量利益自留地的咸阳主城区,却仍是变数。这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可我们只是历史的过客,人类的发展还有下个十年,下个三十年,下个五十年,下个一百年,下个一千年...将所有的时代连起来,而不以当代为结局,不以当代为中心,不以当代为静止且绝对的真相,才能看到历史的往复痕迹,才会明白任何制衡的核心追求,都是平衡。制衡,从未停过,只是在回摆。

对2022年3月22日,今日头条大V,“中国城镇规划君”盗用本文的行为表示强烈谴责。

侵权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77748568093835806/

原创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6544519/answer/1066353920

为什么西安作为13朝的古都,世界文化遗产那么少?

1楼和二楼的答案简直幼稚 好像福建土楼、开平碉堡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无论从历史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都无法跟西安古城墙、黄帝陵、汉代长安城、唐朝大明宫、秦汉唐陵墓等相比;这些东西比起福建土楼、开平碉堡等,更加能体现中国古老文明。

说起陵墓,秦汉唐等帝皇陵墓与明朝十三陵、清朝陵墓,其历史价值、世界影响力是对等的;而后zhě在2000年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至于西安这么多秦汉唐遗迹没有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大概有几个方面 1、凡是zhèng治地位、军事地位重要的地方在历次的战争中大多经历的反复的破坏,所以最后留下来的东西都会很少;有的已经长埋地下,有的已经湮没在历史洪流中; 2、限于目前的开发力度不足和技术水平不高,不能发掘更多实物遗迹、不能向世人展示更多秦汉隋唐风采; 3、现代化建筑给这些历史遗迹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比如西安城墙周围的现代化建筑、都市环境,影响了西安城墙的观赏性,人们没有对西安城墙做到足够的保护;在汉朝长安城、唐朝大明宫的遗址上出现了一座又一座大大小小的工厂,房地产开发商在这些遗迹上建起了一座又一座商品房;人们领略到的bù是秦汉隋唐遗风,而是现代化建筑。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