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有什么水陆西安有什么水陆孔子曰:智者乐水「《秦岭·终南山》中的秦岭」

admin 380 0
泾、渭、沣、滈、潏、浐、涝、灞河犹如八条盘龙自周秦汉唐以来,和这座拥有十三朝帝都之称又是中华民族文明发源地的长安城结下了不解之缘。长安更是在这些河流之中变迁、发展,我们首先对于古城长安之南这一座神奇的山做一了解,在周畿镐京以南唯秦岭方有此状貌“从周人秦人的迁徙图不难fā现。

本文目录一览:

1、西安有什么水陆

西安有什么水陆

西安有什么水陆西安有什么水陆孔子曰:智者乐水「《秦岭·终南山》中的秦岭」  第1张

孔子曰:智者乐水。

老子曰:上善若水。

佛语说:禅心似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我们心中向往的超脱境界,总与水有关。所以世人皆愿意亲水。

绵延不断、湍流不息的河流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源,见证着历史的兴衰更迭。

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有:“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cāng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qí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滈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西安,古称长安。

泾、渭、沣、滈、潏、浐、涝、灞河犹如八条盘龙自周秦汉唐以来,和这座拥有十三朝帝都之称又是中华民族文明发源地的长安城结下了不解之缘,见证着这一座古城的兴衰变迁。

万滴水,千年城。说到长安,它总是在古老的历史辉煌中扑面而来,挥之不去。

数千年来,人们在这里繁衍、wén明在这里生长,长安更是在这些河流之中变迁、发展,构chéng了源远流长的长安文化。长安水的演变辉映着历史的沧桑,记载着华夏儿女的勤劳智慧。

八水绕长安,有山才有水,“八水”中除渭河、泾河yuán于甘肃、宁夏外,其余均源自秦岭的最精华部分——终南山,呈扇形分布,最后都汇于渭河。

我们首先对于古城长安之南这一座神奇的山做一了解,因为从这座山流出的水生生不息地滋养着这座古城。

西安有什么水陆西安有什么水陆孔子曰:智者乐水「《秦岭·终南山》中的秦岭」  第2张

西安旧景 陶浒 绘

秦岭·终南山

秦lǐng原来叫昆吾shān,和昆仑山都是东西走向的山。

西周的时候,叫南山。《诗经·小雅·节南山》有:“节彼南山,维石岩岩。”意思说南山高峻巍峨、积石威严,在周畿镐京以南唯秦岭方有此状貌。

西周时也叫周南山、中南山,后来固定为终南山,意指北方的最南边。如今终南山是指从眉县到蓝田这一段,这一段也是秦岭最精华的部分,秦岭七十二峪的百分之七十都出自这里。峪子里的水汇入八水除泾河之外的七水中,源源不断地流向渭河,滋养着长安周边的土地。

回顾中国历史,从周人秦人的迁徙图不难fā现,他们都是在秦岭北麓范围,围绕着渭河流域在活动。

周平王东迁,西土属秦,南山自然属秦,秦国是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伴随着秦人迁徙的这条山岭就被叫作秦岭。当然这是东汉以后总结出来的。东汉以前,秦岭概称作“南山”。

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文公自西垂迁都汧渭之会后,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这里的南山就是渭河以南的秦岭。《史记·秦始皇本纪》讲:“乃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xiānzuò前殿阿房……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东汉以后才有了秦岭的叫法。

东汉人辛氏在《三秦记》载:长安正南,山名秦岭。

班固《西都赋》也写道:“前乘秦岭,后越九嵕”“于是睎秦岭,睋北阜,挟酆灞,据龙首。”此后,秦岭的叫法就十分普遍了。

东汉以后逐渐清晰了秦岭和终南山的范畴,固定了两者的叫法。

终南山是八水中除泾河、渭河外其他六水的涵养地,是长安的绿肺,所以也叫地肺山。

终南山不仅仅是长安城的水源地,儒释道在这里融合,它还是诗经、唐诗、孝、寿、财神、隐修、古道、山居děng文化的诞生发祥地。

周秦汉唐的策源地

滔滔的渭河及其支流把秦岭山地和黄土高原的沃土养分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关中地区,年复一年,渭河、泾河、浐灞三角洲连成一片,一块神奇的平原——关中平原,就此诞生了。

沧海桑田,庄稼在此无言地生长,周秦汉唐等帝国凭借平原的丰富资源而崛起,它们用精彩和传奇向人们演绎并且证明:一个古老国度的农业文明的源头,就在这渭河的两岸……

渭河是关中平原的生发dì,也是华夏民族的农业文明的催生地。

渭河支流浐河和灞河开拓了关zhōng大地上第一片适宜人类安身、生产、生活的沃土。

关中平原的第一位居民——半坡人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半坡人已经有了先进de生产工具,有了对生活和未来更多的憧jǐng和创造能力——这不仅是半坡人的开始,也是整个渭河平原人类史的开始。

为了缔造温暖的家园、肥沃的耕地,半坡人将同渭河一起,创造一种人类前所未有的新生活。

半坡人从秦岭山林走到渭河岸边的时候,已经获得了人类最早驯化的粮食作物的种子——粟,以及yī些蔬菜种子。这些可以给他们更多营养、易于通过耕种获取的食物,让他们的生存更为轻松。

之后,在wèi河边上他们发现了另一种叫“黍”的植物。

黍和粟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让它们成为未来渭河流域的主要农作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半坡人已经拥有了石磨,他们将收获的黍或粟用石磨碾轧脱粒,然后制成熟食。考古人员甚至还从半坡村出土的狗和猪的骨骼化石堆中,发现了半坡人也以黍和粟为饲料来饲养家畜的证据,这说明当时人们种植的黍和粟作物,不仅可以满足人的食用,还有了余粮来饲养牲畜。

你可以想象一下,到饭点的时候,浐河岸边的半坡村落里一定是炊烟袅袅,香气四溢。

就这样,半坡人种植的黍和粟,开始从渭河流域出发,向四川以及其他南方地区传播。再后来,秦岭山下的黄帝部族向东挺进,黍和粟又跟着黄帝部落东进的脚步,走向了整个中国北方。渭河,就这样成为中国农业文明的源头之一。

半坡人之后,中华民族逐步进入到了传说历史的时代。

三皇五帝夏商周,直到在关中平原北部边沿的周人的出现,他们独具慧眼地选择了在关中平原北部安身立命,开始了开拓中国最早的农业文明的事业。对辽阔的渭河平原充满向往和好奇的周人,虽然从开始到最后始终盘桓在秦岭北麓渭河岸的台地上,但他们借助紧邻渭河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所创造的农业文明,为后来关中平原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周人的始祖是姬弃,他的母亲叫姜嫄,据说姬弃出生在沣河中游的灵沼。因其擅长种植,尧帝就奉其为农师,指导人们耕种。后来,弃就被称为后稷,是种植谷物的农神。

夏王姒相又给五世后稷封地于邰,也就shì现在陕西武功一带,就是现在的杨凌区,他在这里发展农业。到了他的后代不窋时,由于受到戎狄的侵扰,迁移到庆城,也就是甘肃庆阳一代。

公刘时期,周人得到封地“豳”,位于今天陕西旬邑、彬县一带。

在商王武丁时期,周仅仅是商的附属国。周公亶父率领族人再次迁徙到了周原,即今天的岐山、扶风一带。周人在漆水沮水边的周原开启了自己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建设,开辟土地、营建房屋、确立祭祀礼仪,建立宗庙、社稷、王宫,预谋长期发展。

为了与商王朝争天下,周文王将国都东迁到今天西安西郊的沣河岸边,也就是丰京。

武王灭商后,将国都建于沣河的东岸,名镐京。

丰镐双子京,开启了华夏文明的中心。

当周文王站在灵台上看着老百姓在灵沼里快乐地采着瑞莲,他由衷地高兴,与民同乐,他的仁爱也流芳后世。沣河滋润的双子京开启了周王朝shù百年的江山。沣河西岸的灵沼和东岸的镐池彪池成为滋养这片土地的shuǐ泽之地。仙鹤翩翩,芳草萋萋,周的采诗官摇着木铎沿着沣河渭河采集民风歌谣,诗经就诞生于此。此后礼乐成为一种体制,儒家思想就此萌芽诞生。

为了争夺生存空间,渭北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和周人历来是一对劲敌。支撑农业的水资源是他们争夺的主要目标。西周末年,周人在来自西北的游牧部族胁迫下放弃故土,沿着渭河向东进入洛阳——不过,渭河农业从未停止发展,紧随其后到达的秦人,真正成了这个平原的主人。遍野沃土,辽阔富饶的八百里秦川,从此开创了五谷丰登、富甲天下的未来。

根据清华简《系年》第三章记载,周武王死后,出现三监之乱,周成王伐商邑平叛,原先商朝重臣东逃到商奄,即jīn山东曲阜一带。于是成王东征,杀秦人之祖飞廉部族,并将一部分“商奄移民”强迫西迁。这些西迁的“商奄之民”被发配到朱圉山,在今甘肃省甘谷县一带,用作抵御戎人,而这些西迁的商奄之民正是秦的先人。

以朱圉山为世居之地和原点,秦人开始在西犬丘发展壮大,这是秦人在天水地区除了秦邑之外,三百多年间世居之地和国都所zài。这也是渭水源头之地,秦人在这里耕作畜牧,养马放羊。随着秦人部落力量的日qū强大,秦人都城由西往东迁徙的步伐,逐渐加快……

历史上大秦帝国九都八迁,从第一个都城西犬qiū开始,秦都城有秦邑、汧、汧渭之会、píng阳、雍城、泾阳、栎阳,到第九个都城咸阳,都在水草丰茂的渭河边上,只不过不断东进而已。

特别是第六个都城雍城所在地在陕西凤翔。雍城是以河流为城的“城堑河濒”,是“水上秦都”,秦以水御敌200年后首筑城墙。在秦孝公十二年迁dōu渭河北岸的咸阳,是秦都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一直到秦统一乃至灭亡,咸阳一直是秦的都城。作为都城的时间长达一百四十四年,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由秦孝公时的渭北地区发展到昭王时的渭南地区,到秦始皇时更进行le大规模的建设,形成“渭水贯都,以象天汉”的大规模。

可以说,为了生存和发展,周人秦人就是在秦岭北麓渭河流域从西向东发展壮大,给后来的汉唐雄风提供了借鉴hé遗产。

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

在古代,从西府(今宝鸡)到东府(今渭南)的渭河两岸,应该到处都是粮仓。大家都知道天府之国指的是成都,岂不知古代的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500年后,成都平原,才姗姗来迟地登上“天府之国”荣誉榜。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曾夸赞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qiān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zhī雄国也”。秦人已经利用渭河平原上的关中千lǐ沃野创造了万顷良田,为灭六国做好了后勤保障准备。

那么秦国是如何做到这些的?

秦嬴政即位之后,开始了灭六国的计划,然而灭六国最少需要10年时间、百万大军。大军征战10年该需要多少粮食?渭河北岸广袤的台塬北高南低,虽然土质肥沃,土地辽阔,却远离渭河水源,十年九旱。

水利专家郑国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在他主持下,一条绵延150多公里的水利工程竣工,将渭河最大支流泾河的水引向东部,与百里之外的北洛河沟通,浇灌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渭河北岸近4万公顷干旱少雨的旱田,把这个干旱少雨的地区变成le旱涝保收的丰产区。

这个水利工程,就是著名的郑国渠。

郑国是受韩国国君的委托抱着疲秦之计来的,没想到郑国qú竣工后,泾河携带的大量泥沙不仅增加了tǔ地肥力,还将大量盐碱地改造成了稳产丰产的良田。郑国渠为秦国消除了后顾之忧。秦始皇原谅了郑国,但是在它建成后6年,秦国首先灭掉了韩国,15年后,秦王吞并六国,实现了他大一统的梦想。

郑国渠饱经沧桑,却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历朝历代先后在郑国渠原址上兴建过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使渠、广惠渠和现在的泾惠渠,yě就是说,即使过了千年,郑国渠的方向思路都没有改变,泾河水沿着郑国渠的指向浇灌着关中北部万亩良田的功能,从来没有改变。

楚汉战争期间,正是有了萧何开拓的渭河至黄河的水上运输生命线,才让刘邦有了与楚军长期对峙的资本。汉武帝征讨匈奴期间,曾重建秦代已经开通的渭河漕渠,作为渭河航运的辅助,保障了京师粮食和物资的供应。汉武帝还有一个更具雄心的目标,打造强大的水师,击败东瓯、南越,统一尚处于割据状态的江南地区。于是他在沣河中游镐京旁边,汇聚gǎo池彪池之水建造了昆明池,用以训练水军。公元前120年,汉军水师兵出长安,在唯一水路通道渭河上霸气亮相,《史记·平准书》记载,这支水师拥有两千余艘战舰,包括楼船、戈船等可用于近海作战的大型战舰,以及还比罗马帝国的海军战舰高将近一倍的巨型楼船……

有史料记载,公元前647年,晋国遭遇饥荒,国内粮仓十有九空。结为秦晋之好的晋惠公只能从秦国买粮食。秦穆公决定向晋国输出万斛粮食。随后,数百只大船首尾相接,浩浩dàng荡沿渭水东进,到达黄河之滨时,船运的粮食又被车载马拉,运送到汾河漕运,装船北上直抵晋国都城绛城。《商君书》lǐ曾对秦国粮仓有所记录:“粟如丘山”“万石一积”的粮草仓库随处可见,咸阳城的粮仓甚至“十万石一积”,连最初秦孝公因农业生产条件限制而放弃的故都栎阳,也建有“二万石一积”的大粮仓。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最初不打算定都关中,最后在深谋远虑的娄敬和张良劝说下,才将国都移至长安。张良分析定都关中的优势时,特别强调了渭河平原的农业优势与战略优势:关中既有沃野千里,又有渭河及黄河运输便利,天下财货和贡品供给京师,十分方便。如果诸侯有变,既可沿渭河顺流而下征伐,又可保证军粮供给。

张良说“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正是经历了文景之治积攒了大量粮食和钱财,渭河岸边为贮存官粮所建的太仓、细柳仓、嘉仓等仓廪随处可见。司马迁《史记》记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有了这么多粮食和金钱,汉武帝才有了底气和资本,让他能够连续17年向匈奴用兵,最终在汉宣帝时期将匈奴人赶到漠běi。

三国时期,渭河的粮仓沃土也是蜀魏争夺之地。两国以秦岭渭河为界展开持续争夺战,在渭河上游中游对垒。为了保障军队供给,魏军手执耒耜,开荒屯田,“积谷强兵”。dōu是觊觎长安城,因为渭河两岸平坦的河川与向阳的坡地上,皆是大片大片的农田……

当渭河流域成为天下粮仓时,这些能维持人类生存的食物,不仅改变了一个个帝国的命运,甚至连河流及支流的流向也都随之而变。

盛唐时期,被渭河及其众多支流环绕的长安城,已是拥有百万之众的国际化大都市。渭河水运,不仅将物资、粮食等生活zī料从东fāng和东南沿海运送到关中,日本、朝鲜等地的众多使臣、学者、僧侣、商人,也都从这条河上而来。当时的长安城内外河道纵横,渠道相连,池沼苑囿,既是水源地,又是交通枢纽,而且有的场所也供皇家和老百姓游乐。

唐代在隋代开通的渭河漕运基础上,又开通了浐河西岸长乐坡广运潭漕渡大码头,可供停泊商船和运输船。人们出行或者在城内游览,乘船如现在城市坐出租车或公交车一样方便,船是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盛唐时期“八水绕长安”的胜景,也并非空谈,那时候渭河支流洛河、泾河、灞河、浐河、沣河、涝河、黑河都可通航水运。虽然一些河流由于水量制约,大船行驶多有不便,但一般游船和载人、运送适量货物的小船,还是可以随意航行的。

长安是十三朝古都,它曾见证了周秦汉唐的无限风采,也曾是世界上第一大chéng市。然而,盛极一时的唐朝后,却没有哪个朝代把长安城作为首都了。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个因素,是战乱造成的巨大破坏。zài辉煌的同时,唐朝的首都长安城是曾经遭受了“天子九逃,国都六失”的都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公元763年的吐蕃和党项进攻、公元878年的黄巢起义等,都对长安城进行了大洗劫,而到了公元904年,长安城更shì几乎被朱温摧毁了。

晚唐诗人郑谷诗中描述,“秋光不见旧亭台,四顾荒凉瓦砾堆”,可见被毁的长安城遭遇了多么大的灾难,长安城成了一片废墟。

其次就是长安城的环境已经恶化。

从汉朝一直到唐朝,长安城已是一座千年古都,连续不停地开发,侵占农田,破坏水源,让这座古都已经达到了最大的承受极限,出现了种种问题。河流水土严重流失、终南山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水源涵养地被破坏。关中平原土地水源减少,肥力下降并急剧盐碱化等。

唐朝末年,昆明池干枯,许多漕河缺水,城里十井九枯,周边河流断流,庄稼减产,天灾人祸,民不聊生。

再者就是匈奴、突厥和吐蕃等不断侵扰,都城疲惫应付。长安城处在高原地区,在漕运上面,自然是没办法跟东边的洛阳、南京和北京等城shì相提并论了。而唐朝以后,南方的经济比较发达,相对而言也较为稳定,所以战争只是催发剂,水资源缺失导致农业凋敝是根源,所以唐朝之后,就不再在长安定都了。

八水绕长安

天下风光何处好。

八水三川,自古长安道。

古城西安周边水的演变辉映着长安历史的沧桑,记载zhe华夏儿女的勤劳智慧。

发源于甘肃定西鸟鼠山的渭河,从天水出甘,经宝鸡沿岐山过咸阳,在西安dōng北接纳了泾河,一路过渭南穿华州至潼关,投入到了黄河的怀抱。关中的名城几乎都受着它的滋养和肆虐。爱它恨它,却离不开它。一路滔滔,在接纳了泾河后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泾渭分明”的成语典故。姜子牙在渭水边钓鱼的地方至今让人遐想,不管他用的是直钩还是曲钩,只要有人愿意上钩。刘邦攻打了咸阳“约法三章”却被迫翻过秦岭到了汉中。再回来时却已是激流渭水浪遏飞舟的汉高祖。

泾河发源于六盘山马尾梁,穿过平凉,从长武jìn陕,在咸阳原引泾水凿郑国渠泾惠渠灌溉咸阳原和关中平原,流过了大地原点,在高陵汇入渭,成为渭河的最大支流。我不知泾河龙王到底有多大的神力,关于他的传说经久不衰。郑国渠是一条伟大的渠,奠定了长安天府之国的美誉。那段往事至今惊心动魄。战国末年,韩国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qǐ图用“疲秦之计”削弱秦国。引泾河之水注入洛河,以地形之势助其天然自流,可谓巧夺天工,形成了郑国渠。韩国“疲秦之计”变“强秦之策”。

古长安是中华民族的首善之都,始建立于沣河中游。沣河是诗经的hé,是周礼诞生的地方。蒹葭苍苍,白露为shuāng。那在水一方的伊人,是否还宛在水中央?秦岭大梁和天一线,沣河水就自那里蜿蜒而来,海子汩汩的泉水通过灵沼河汇于沣河,聚天地灵气的地方,难怪周文王会把都城选在这里,他站在灵台凝望老百姓在bì叶瑞莲里泛舟,露出喜悦的神情,三千年过去了,一切都在岁月的烟云里流逝。

滈河出石砭峪,历经坎坷,流过山涧,流过村庄,淌过御宿川,在蛤蟆滩转了一个弯,一路蜿蜒,时而悄无声息犹如闺中秀女,时而歌声婉丽,带着绝龙岭闻仲自刎的传说,绕过城隍庙,绕过柳青gù居,绕过香积寺,和潏河一起汇入梦一般的沣河。曾经也汇入镐池,镐京因此而得名。后来改道一去不复返,留下历史的沧桑连同彪池一起埋在了昆明池底。

发源于大峪的潏河是仙人的河,带着终南山隐士的灵气一路奔来。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雪渐渐融化,清澈见底的河水,鸟儿欢快的飞舞,让河边的杨柳树为它梳妆,桃花簇拥一起鲜艳开放,蜜蜂飞来舞去,到处是春天的气息。夏天的傍晚,孩童们在河湾里洗澡、游泳,捕鱼、摸蟹。韩符读书的地方,还是否找得见?农人牵着耕牛在樊川八寺的暮鼓声中缓缓归去。秋天的潏河野鸭游荡,芦花飘舞。樊川晚浦,隋唐盛景能否再现?冬天到lái,孩子们在河边战战兢兢却又喜悦dì学滑冰。杜甫的茅屋在冬风里怎样了?潏河,故乡的河,童年的河,链接着少陵原神禾原传说的河。

浐河带着库峪的俊美之气和汤峪河的温泉水一路高歌,过了引驾回,渐趋平和。它是许多人儿时的玩乐场,是藏匿心底的悄悄故事。长长的堤岸,宽宽的河床,在少陵原和炮里原的注视下,白白的沙粒,悠悠的水花,成了两岸人栖戏的地方。长水校尉的儿子苏武小时候就在河里玩耍,看着小鱼俶尔远俶尔近,欢快自由。之后接纳了鲸鱼沟的神话,一路欢歌笑语,奔向北去。

发源于鄠邑区静峪垴的西涝河和秦岭梁的东涝河汇合后才有了气势。涝东dì肥草美,涝西水波潋滟。东边适宜民居,后来就成了县城。西边曲波荡漾,文王迁父亲季历陵于此,百姓陂tóu而居,就是渼陂湖的地方。其实涝河古名“潦”水。《诗经·泂酌》有“泂酌彼行潦”的诗句,意思是“远去挑水潦河边”。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把“潦”列入长ān八水。潦后来大概是因为经常积水成涝,改为了涝河,在咸阳北入了渭。

灞河发源于蓝田县灞源乡,古称滋水,chūn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称霸后改名霸水。隋唐时栽的柳树每到暮春,柳絮飞舞,如同冬雪,又因灞桥是长安东去的要道,所以折柳相送,留下了灞柳风雪的佳话。王维的辋川田园风光,吕氏兄弟的关学,狄青的兵寨,汉文帝的依山筑陵和一部关中秘史的小说,让这座白鹿原驰名天下。

碧水兴城

唐代以前西安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最好的dì方,水资源丰沛,八水环绕,zǎo有“天府”“陆海”之誉。泾、渭、浐、灞、沣、滈、潏、涝,这些河流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富有灌溉之利。战国末年的郑国渠,汉代以来的漕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灵轵渠、成国渠、蒙笼渠等灌溉qú道,都是引泾、渭河为水源的,可见早在两千年前关中平原已形成了水利灌溉网络,渭、泾等河流水量之丰富。

可是后来随着城市规模与人口数量不断扩增,长安逐渐成了缺水之城。

最主要的原因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环境遭到破坏,污染严重,浪费严重。

直到上世纪90年代,西安都是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引湑济黑之后,才改变了这种状况。后来又进yī步引安济石、引汉济渭,才彻底改变了西安的缺水状况。

随着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西安市将形成“东连临潼、西接咸阳、南拓长安、北跨渭河”的发展新格局,昔日的“bā水绕长安”将成为西安的城中河,“八水进长安”的城市水系新格局和有水文化特色的魅力城市正在形成。

长安,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ér盛,因水而美。一个城市有水才有灵气,有水才有生机。

长安的水,滋润着长安的土地,滋润着古都西安城。

水润长安,碧水兴城。

一方秀水,半城神仙。

来源:晚报微报

编辑:胡媛媛 | 审核: 张冰

总监制:王宏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