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各区县的治所都在哪个镇,你知道吗?

admin 398 0



西安现在是千万级人口的城市,外来人口也越来越多,很多地名已少为人知或知之不清。作为老西安,翻阅整理了一些资料,说一说西安市各区县治所的历史。


在此之前,先说明一下治所的含义:治所就是指地方政府的驻地。举个例子,陕西省政府的治所就是西安市。对于省市政府的驻地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区县的就不一定了。


(现在很多镇都改成了街道,为了行文方便,此文中一律用某某镇,没有用某某街道办。)



长安区韦曲镇




西安各区县的治所都在哪个镇,你知道吗?  第1张


大家比较熟悉的可能就是长安区政府驻地韦曲镇。


韦曲唐代就有了,因为韦姓聚居得名,“长安韦杜,离天尺五”。这可不是一般的人家,有人统计说是出了十几个宰相和若干个皇后,我也没有数过,但是这样的人物出一个都是了不起的。


唐代的时候达官显宦在这里广建庄园和宅第,以唐中宗韦皇后及宰相韦安石等人为代表的韦氏家族庄园尤为著名。杜甫诗《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有句:“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曾在韦曲设立县城筹建委员会,但是没有实际行动。1949年5月20日长安解放,6月3日成立县政府,政府驻大慈恩寺,三天后驻所就迁往韦曲镇。虽然6月13日县政府又驻大兴善寺,但是7月16日再次迁往韦曲。从此,韦曲一直是长安县政府驻地,一直到现在。


西安各区县的治所都在哪个镇,你知道吗?  第2张


这里要说明一点:当时的长安县比现在大得多,包括现在的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厉害吧。


再补充一个小知识:长安人把韦曲发音成“余曲”,不知道还有几个人记得,据说和“潏河”有关系,有兴趣的可以考证一下。



鄠邑区甘亭镇




鄠邑区历史悠久,看这个名字就知道了。甘亭镇的“甘”字,在夏代就有,这里属于有扈氏,夏启伐有扈氏于此,作《甘誓》。秦朝的时候在这里设亭,故名甘亭。


(我写文章的时候经常把鄠邑写成“扈邑”,真是有意无心。)


从隋朝的时候,县城迁到此处,算起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1958年这里设城关公社城关管理区,1961年为城关公社,1965年分设城关镇,1984年更名甘亭镇。


(这里说一下,很多县城曾经被叫作城关,虽然叫着方便,但是抹去了历史遗迹。下文这个“城关”会多次出现。)


甘亭镇素有“小西安”之美称,充分现实了鄠邑区人的牛气:西安有钟楼,我们有“中楼”。其实鄠邑区的中楼就是“钟楼”,鄠邑区人民难得低调奢华地谦虚了一次。


西安各区县的治所都在哪个镇,你知道吗?  第3张

西安各区县的治所都在哪个镇,你知道吗?  第4张


原来的鄠邑区城里是以钟楼为中心的,和西安市一样是棋盘式格局,随着发展,现在的鄠邑区钟楼早都不是“中楼了”。



周至县二曲镇




周至县的人有个说法:如果周至县撤县设区,一定要改成“盩厔”,估计是对1964年那次改的县名不满,也可能是因为户县改成“鄠邑区”后对他们的启发:户县能用原来的名字,凭啥我们不能用?


不过我对此有保留意见,虽然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了好多年,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了,但是“北不识盱眙,南不识盩厔”的故事太令人害怕了,这两个字连清朝的翰林大学士都不认识。(限于篇幅,这个故事不展开,大家可以搜搜)


“鄠邑区”已经在网上弄了那么多的梗,要是改成“盩厔区”,不知道全国网友又要闹什么幺蛾子。


不过话说回来,因“山曲为盩,水曲为厔”而得名的“盩厔县”,还是有补救的,因为周至县城驻地就在二曲镇,“山曲水曲”都占上了。二曲镇就是以周至县的山曲水曲,而得名二曲镇。


西安各区县的治所都在哪个镇,你知道吗?  第5张


二曲镇得名还有一种说法,“二曲”是为了纪念清代大学者李颙的。“李颙,字中孚,盩厔人,又字二曲,二曲者,水曲曰盩,山曲曰厔也。”


建国后周至县城所在地设立了城关区,一直到1984年,据说为纪念二曲先生李颙,才更名二曲镇。历史上周至县一会儿归宝鸡管理,一会儿归咸阳管理,直到1984年周至县才改属西安市管辖。



蓝田县蓝关镇




蓝田县驻地是蓝关镇,这是后改的名字,改的很有水平,之前叫做城关镇,这有什么意思?“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才叫文化。


蓝田县城的位置很有特点,位于灞河拐弯的内侧,背靠横岭,面对白鹿原,东面是玉山,南面是峣山。西汉时因为南面有峣山,城边又多柳,得名峣柳城。三国时魏在此设青泥军,北周时将青泥军改名青泥关,不久改名蓝关。(《水经经注》曰: “泥水历峣柳城南,魏置青泥军于城内,俗谓之青泥城。”)


虽然隋代曾将蓝关移至七盘岭,但是1983年设镇时,考虑到历史上曾设蓝关,就命名蓝关镇。


西安各区县的治所都在哪个镇,你知道吗?  第6张


关中平原历史文化深厚,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地名都改动了,能留下来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地名,就是对传统文化最大的敬意。


蓝田,这个本身就很美好的名字,千万要守住了。



临潼区骊山镇




骊山镇因位于骊山脚下而得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骊山真算不上高,据说最高峰九龙顶海拔也就一千三百米,但是山势逶迤,远望宛如一匹苍黛色的骏马,《说文》这样解释:“骊,马深黑色。”


骊山最有名的神仙自然是骊山老母,至今这里还有很多和骊山老母有关系的风俗,不过比骊山老母更有名的是帝王:先是一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在来一个唐明皇温泉洗凝脂,最后蒋委员长也来凑个热闹。


郭沫若有诗句:“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写得就是这些个帝王故事。


从宋代有了临潼县的名字后,这里一直都是城关所在,为人烟稠密、商业繁荣之地。临潼县城所在地,从清代到民国就有了骊山镇的叫法,建国后不久就改为了城关镇(还曾经将城关设为华清市,之后还叫作过华清公社),一直到1984年,才把原来县城区的城关镇改称骊山镇。


看看,如果每个区县的驻地都叫做城关镇,你说有什么意思?



高陵区鹿苑镇




有个说法:原来的高陵县是陕西省地域最小的一个县。这个我没有考察过,但是高陵撤县设区后,就化解了这个尬尴:反正西安市还有好几个“区”,都没有高陵区大了。


高陵区政府驻地建国前是鹿苑乡,建国改成城关镇(公社),直到1984年才恢复成鹿苑镇,鹿苑这个名字历史可悠久,要是不恢复真是可惜了。


往远的说,这里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就有“鹿台将军佐轩辕黄帝破蚩尤于此”的句子(《高陵县志》),秦汉时期,这里属于上林苑,苑中有专门放养鹿类的园林,说不定赵高表演“指鹿为马”的那只鹿,就是从这里牵走的。


汉承秦制,西汉时这里曾为汉惠帝刘盈安陵的园林“鹿苑”,武帝时期建起白鹿观。历史记载唐高祖李渊狩猎高陵,后来在此地设鹿苑县。


一直到明清,鹿苑仍为高陵著名四景之一,被称“鹿苑碧绕”,也有称“鹿原碧绕”,因为旁边的土原也叫做“鹿原”。民国时期,一位县长认为,古鹿苑县之名既文雅又有诗意,干脆将县城所在地就改名鹿苑乡。


现在高陵以鹿为名的道路和单位很多,如果你到高陵,见到很多鹿的雕塑,也不要太惊讶了。



阎良区阎良镇




阎良区政府驻地是凤凰路街办,那么有没有个凤凰镇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阎良本身就是一个古镇。


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现在的阎良区辖地随栎阳县并入临潼县,此后元、明、清、民国时期,一直到建国后至1966年8月建区前,今阎良区辖地均属临潼县,只是临潼县下辖的一个镇而已。


明万历年间的《富平县志》和《临潼县志》中有“阎良村”、“阎良镇”的记载。清乾隆四十一年(1766年)“临潼县疆域图”中绘有“颜良镇”,镇下附银刘堡、姬店堡等7村。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实行镇保制,阎良镇辖7保98村。


阎良得名很有讲究:“闾阎良善”,说的是这个地方百姓淳朴善良,安居乐业,据说这个还和商鞅变法有关系。商鞅在栎阳城外“徙木立信”,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大家才有信心有动力好好生产、人心向善,这里也就祥和一片了。


不过,得名的时候,把“闾阎良善”掐头去尾,只保留了中间两个字,你看阎良人民多么低调。


建国后在阎良镇先后设临潼县阎良区、九区、阎良乡、阎良大公社、阎良管理区、阎良人民公社等机构,阎良街道一直是行政机关驻地。1966年6月2日,国务院电复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同意将临潼县所属阎良镇划归西安市领导,成为一个市辖区。


阎良从临潼县下辖的一个镇,行政级别一下子提高到一个市辖区,跨越太大了,就像坐飞机一样。


没错,就是因为沾了飞机的光。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