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THU秦协
揭开丈八沟的神秘面纱
——走进丈八沟
在西安的西南角,有个热闹的地方叫丈八沟,东临太白路,西接鱼化寨,南与长安区接壤,北至南二环,成为现在西安高新区的核心区域。毫不夸张地说,区域面积近30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 60万的丈八街道,是高新区创业发展、成就辉煌的地方。让人奇怪的是,只要一走进这片古老而现代的热土,那些流传了一千多年的神秘传说,就会立即“ 鲜活”在眼前。
丈八沟
一渠清水运长安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一个名叫韦坚的人担任了长安县令。这个才能卓越、办事精明的官吏,负责着转运从江淮调入京兆的粮食财帛工作。因为他指挥管理得当,使得损耗大为减少,很快就被唐皇帝擢任为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
当时,江淮产的粮食,通常先从水路运抵永丰仓(今陕西华阴),再经由渭河水运或陆路转运到长安。由于渭河水浅滩多,运输困难,韦坚在汉代漕渠和隋代广通渠的基础上重新修筑漕渠,在禁苑以东长乐坡下引浐河水建广运潭为码头,使从潼关来的船只可以直达广运潭中、望春楼下。这一沟通南北交通的工程,使京城长安可以通往华阴、陕州、洛阳一线,与以大运河为主干的全国漕运网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着方便给长安城里达官贵人供给生活用水、也为了更好地完成从秦岭南麓汉江往长安运输货物的目的,韦坚决定在长安城南开建人工渠。后来,京兆尹韩朝宗奏请皇上开漕渠入苑,并将长安城南的潏水引到这里,使之成为一条人工漕运渠。
漕渠修好后,每年运输的粮食比原先增加了几倍,成为当时的一件盛事。在工程竣工时,唐代宗李豫还亲自登上安福门眺望,南边是巍峨的秦岭,十多条山谷里树木森郁,充沛的河水沿沟上溯,接山风,通地气,一派风生水起的好景象,龙颜顿时大悦。
这一渠清澈如镜的水,让南来北往的漕运顿时生动了许多,这里很快就变得红火起来了。虽是一渠清流,却宛如在江中,所以精明的生意人也纷纷前来,很快这里游船如梭。附近的老百姓看到后,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迁到渠的两边居住,逐渐形成了丈八北堡(丈北村)、丈八东堡(丈东村)、丈八南堡(丈南村)、丈八西堡(丈西村)四个自然村。
于是,这里成为唐长安城外著名的纳凉消闲之处。唐代大诗人杜甫还在他的诗作中,定格了消夏时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和人们心情的恬静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静纳凉时。
——《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
落日映红了西天,公子陂塘放船游玩,风柔柔轻吹动水面,浪细细地皱起一渠的潋滟。夹岸的绿竹茂密幽深,游士们在此设宴。擎露的荷花多么鲜艳,看着它暑解凉添。
安史之乱后,长安城政治、经济日渐萧条,几乎成为一座废城,但是渠水不废,照样流淌不息。可没过几年,漕渠因为无人管理,逐渐淤塞而被废弃。唐朝灭亡之后,废毁的长安城成了荒凉之地,年久失修的古渠,其颜值也大打折扣,渠深只有八尺,渠阔只剩一丈,因而当地人称这古渠为“ 丈八沟”。
泾河老龙王的龙头
丈八沟这个地名,当地人却叫它“ 丈八头”。询问原因时,他们会说,“ 丈八头”不是我们给起的,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中写的。
翻开《西游记》,在第九回“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中,赫然记载着这样一段古老的传奇故事— —
唐贞观十三年(639年),袁天罡的叔父袁守诚在长安城算卦,和泾河老龙王打赌,赌下雨的时间和雨量。泾河龙王为了使袁守诚卜算的卦落空,就逆玉皇大帝之命,私自更改了下雨的时辰以及下雨的雨量。这样一来,他就可以用这个理由来砸烂袁守诚的卦摊。
于是,泾河龙王在六月六日兴狂风作暴雨,违反天条。在算卦时,袁守诚言之凿凿地说龙王将会因为违抗圣旨,被唐朝丞相魏征砍头,并告诉龙王要想活命就去找唐太宗求情。
后来,玉皇大帝果然命魏征监斩。龙王托梦给唐太宗,求情让不要斩杀自己,唐太宗答应龙王不让魏征外出,就传旨命魏征入朝跟自己在宫中下棋,使魏征没有工夫去斩龙王。谁料想,那天午时三刻一到,到了监斩时辰,魏征却在棋盘上忽然打盹睡着了。
让人惊奇的是,魏征边下棋边打盹,在梦中斩了龙王。老龙王头颅硕大,一丈八尺的龙头被斩后,从云中掉落在长安城的西南,也就是今天的丈八沟。据说,龙头掉落时砸出来的“ 沟”有一丈八尺深,大致范围在今西安高新区都市之门管委会附近方圆五六十公里的地域。所以,当地人称这个“ 沟”为“ 丈八沟的龙王头”,简称“ 丈八头”。
当然,这只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然而神话的背后,却隐藏着百姓对龙图腾的崇拜。传说,黄帝部落旗帜上最初的图腾是蛇,后来,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时,每击败一个部落,就从该部落动物图腾上摘取一个代表其特点的部位放在蛇身上。这样,就有了一种蛇身、鳄首、鹿角、兔眼、牛鼻、狼齿、虾须、鹰爪、马鬃、虎掌、鱼鳞、狮尾的神物。
人们把这个新组合的动物,称之为龙。在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眼里,龙是有着超能量的神圣之物。丈八沟、丈八头,这两个不同的名称之间,显然蕴含着当地人对神秘龙文化的敬畏。丈八沟这个龙头福地,就这样在群众的口口相传中诞生了。
“丈八头”
辛亥年的“张伯英花园”
1942年河南大旱灾,农作物绝收,随后蝗灾肆虐,河南全省10个县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大饥荒造成300万人死亡。
在电影《1942》中,无计可施的蒋介石,只好来到丈八沟古槐参天、翠竹婀娜、松柏葳蕤的“ 张伯英花园”,拜见园主、老学长张钫,蒋介石此行的目的是借钱赈灾。
爱国起义将领张钫,字伯英,号友石,河南洛阳新安人,是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人士。1902年,他随母亲来到其父供职的西安。因受孙中山、黄兴进步思想的熏陶,于1908年加入同盟会。
张钫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响起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这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陕西。陕西同盟会积极响应武昌的行动,官府同时也派密探准备抓捕同盟会会员。
1911年10月14日,张钫等人想出三项对策:一是张钫面见巡警道张藻探虚实(张藻曾任张钫的老师),二是尽快埋藏和销毁所有秘密文件,三是加紧联系各团体和军队策反活动。结果,张钫表现得不惊不慌,使张藻放松了对他的疑虑。
1911年10月16日,有消息传出说驻西安的新军要全部调离西安,这显然是当局实施了分化、分解和调虎离山之计。危急时刻,张钫等人谋划在22日一大早发动新军起义。
1911年10月22日,也就是武昌起义后的第十二天。当日早10时许,张钫带人从西门进城,向驻扎在东县门的清军装备局进发。10时30分左右,起义军闯入军装局抢枪成功。陕西辛亥起义至此正式开始,经过两天两夜苦战,到24日起义胜利。
辛亥革命,从根本上结束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将现代社会追求自由平等的公民观念、法制原则和社会生活新风尚带入了中国社会。而在陕西辛亥起义的过程中,文韬武略、果敢勇猛的张钫,不仅参与了早期的策划组织,更在起义时身先士卒、英勇作战,是名副其实的陕西辛亥起义领导人之一。
1942年蒋介石到达的“ 张伯英花园”,至今还完整地保留在西安丈八沟宾馆中。这是张钫为免遭日军轰炸,于1938年征地二百亩建造的花园。常住西安期间,张钫倡办麟凤煤矿公司和沔县民生煤矿公司,为陕西工矿业发展、群众就业、 文化教育、经济建设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因为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这才有了蒋介石向他借款赈灾一事。
没有人会想到,张钫作为一名战功显赫的武将,竟然还是百年秦腔剧团易俗社的创办人之一。1912年陕西省议会成立,杨铭源任议长,他想通过戏剧摒弃封建迷信风气,用积极、热情、高亢、奋发向上的精神来引领整个社会,这个想法得到了张钫的赞同。于是,在几个发起人的努力下,应运而生的易俗社开始招收青年学生,之后编排了很多好的剧目,对移风易俗、改良社会风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钫把“ 张伯英花园”捐献给了陕西省人民政府。
丈八沟再度雄起
195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张钫花园所在的丈八沟宾馆,建设成为陕西唯一的国宾馆— — 陕西宾馆。
陕西宾馆,人们习惯上称陕西丈八沟宾馆,是西北唯一的园林式宾馆,民间人士赞誉为“ 陕西的钓鱼台”。
陕西丈八沟宾馆
在那个一穷二白、缺衣少食的年代,西安城里还没有五星级宾馆。这个位于起伏如黛的秦岭山脉下,有着湖水树林、蛙鸣鸟唱、寂静回声、青苔小径的丈八沟宾馆,无疑是神秘的。
190年以前,这里不挂牌子,给人非常森严的感觉。不要说外地人,就连很多本地人,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单位。据说,在这里当一个清洁工,都要政审三代。
那年头,谁要说去过丈八沟宾馆,都会被人高看一眼。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国家吹响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后,随着西安城区的改造和高新区建设的实施,那个贫穷的丈八沟一下子摆脱了清贫艰苦的面貌。尤其是随着高新区城市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几年前还比较偏僻的丈八沟,很少有人知道的村庄,全都不见了。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众多国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原来那个较为偏僻的丈八沟,一跃为高新区的繁华中心地段,迎来了万紫千红的又一个发展春天,成为陕西本土作家高建群长篇小说《大平原》里的璀璨明珠。
今日的陕西丈八沟宾馆,已成为寻常百姓休闲娱乐的一个好去处。宾馆内,石山上奔腾不息的流水,流到丈八沟宾馆的湖,从湖里流入双水磨水库,经鱼化寨、阿房宫流到渭河,最后沿着渭河一路向东,一直奔流到东海。
毫无疑问,西安高新区的迅猛崛起,让丈八沟走出了昔日的神秘,也让一度无人问津的丈八沟再度雄起,丈八沟也成为高新区日新月异大发展的一个缩影。
#西安头条#@头条本地通
标签: 西安麟凤娱乐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