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城七十年回眸

admin 494 0

30年前,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我的一篇《繁荣兴旺纺织城》文章发表在了《西安晚报》的头版上。今天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时,已经在纺织城工作和生活了50多年并目睹了其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所带来巨变的我,心中怀着一种特别的情结,写下这个记忆纺织城的“续篇”,来完成对这座城的70年回眸。

这是一座拓荒而建的城外“城”。在1953年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为了支援大西北建设,当年华东纺织管理局建筑公司的数千名工人从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来到了位于西安东郊白鹿原下、浐河之滨的郭家滩。当年的郭家滩沟壑纵横,荒草丛生,夜晚还有狼群出没。这支最后陆续汇集了上万名建设者们的队伍就是当年名扬西安的西北纺建公司。庞大的队伍在此安营扎寨后,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夜以继日地进行建设,在建国初生产和生活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只用了五年时间,便陆续建成了西北国棉三厂、四厂、五厂、六厂,西北一印等五个纺织厂及配套生活区。创造出了在荒坡大沟上,平均一年建成并投产一座工厂的业绩。由于工厂是纺织业并按城市综合体进行了建设,因此得名为“纺织城”,成为了远离市区的一座城外“城”和西安的东大门。

这是一座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城。随着纺织厂的陆续建成,大批由华东、西南、中原等地前来支援大西北的纺织工人也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告别故乡、亲人和原来的工厂,来到了纺织城,大批陕西各地的青年也参加进了纺织工人队伍,他们共同成为了工厂的“纺一代”。当时每个车间和班组里的职工都来自许多省市,尽管他们南腔北调,生活饮食习惯不同,但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工人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以及工业化的大生产把他们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这些进厂当纺织工人的“纺织人”和拓荒建成纺织厂后留守在这里的“纺建人”,既是共和国的第一代工人,也是纺织城的第一代居民。

这是一座贡献巨大的工业城。纺织城是当年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纺织业也是西安最重要的工业经济支柱。在当年以解决人民吃和穿两件事为主的计划经济年代里,纺织城的企业年年超额完成国家生产任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国计民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纺织业所带来的繁荣,纺织城随之成了西安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甚至被人们当年誉为西安的“小上海”。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里,这里依然贡献卓著。据89年《西安晚报》报道,纺织城“30多年来,仅工业企业创利税42.6亿元,比西安的电工城多出了20亿元,成为我市最大的财源地。”数字最能说话,纺织城在当年西安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贡献和重要地位,由此可见。

这是一座“凤凰涅槃”的转型城。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和对外贸易的迅猛扩大,五六十年代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以及明显落后的产能和产品已经完全跟不上市场要求。这个当年对西安贡献巨大的老工业基地开始衰落了,企业和职工都遇到了巨大的困难。面对这种困境,十年前,市上决定对纺织厂实施“腾笼换鸟”战略,首先整合人力组建了西安纺织集团。灞桥区和新成立的灞河新区在灞河的东岸新建了西安现代纺织工业园区,纺织城里的纺织生产企业全部出城入园。园区内用全新的现代化纺织设备技术和经营模式进行生产和管理,企业转型升级之路由此开始,新兴的企业现在已焕发出了强大的活力。另外,“腾笼”之后所留下的50年代所建的旧厂房资源以及职工迁居新楼后尚存在社区里的部分带有五十年代浓郁色彩的苏式老建筑,在灞河新区的统筹规划下,将要进行文化、旅游、休闲、体验、娱乐、商贸、医疗、购物等有创意的保护改造和提升利用。现在,西北一印厂房已成功改造成了很受市民欢迎的半坡国际艺术区;国棉三厂社区的部分苏式楼正在建设成具有苏式特色的商业街;四厂和五厂的部分苏式楼将要改造成以中医药和康养医疗为主题的商业街,还要在此新建国医科研生产中心,国际医药论坛会议中心;原来的纺织专用铁路线,正在建成长3公里、把半坡博物馆和半坡国际艺术区串联起来、让6000年前的半坡仰韶文化和今天的现代文明进行“对话”的西安铁路主题公园;国棉三厂、六厂的原棚户区改造正在加紧进行;幅射四方的城东交通枢纽已建成在了纺织城;1号、6号、9号地铁线以纺织城为起(终)点,20多路市内公交车通过或起(终)点在纺织城……

现在纺织城里的纺织企业已借强劲的改革之力“破茧而出”,进入到现代纺织工业园区进行生产。人们欣喜地看到,原来那座半城是厂房、半城是住宅的老纺织城,现正在华丽转身,将要变成一座宜居、宜游、宜医、宜商、宜行的新纺织城。纺织城,这个曾经为共和国作出重要贡献的老工业基地,这个我工作和生活了50多年的可爱家园,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里,今天已旧貌换新颜,明天定会变得更美好!(蒙宪元)

编辑:安之

审核:方觉晓

纺织城七十年回眸

◇◆◇

来源/西安日报 出品/西安日报社

标签: 西安狼群娱乐网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