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文工团的历史历史「西安商务休闲会所慰问演出」

admin 328 0
后来\u202c的县立初级中学吸引着塬区以及赤水、瓜坡、渭nán东塬的各乡学子。高塘有名艺人张宝、黑牡丹、白牡丹等,以及脱袍穿衣、刀起头落、顿足捶胸、前跌后座皆能表演得维妙维肖。高塘塬上戏曲名演侯思杰、杨治民、尚信、东进房等在高táng成立宣传队。

本文目录一览:

1、西安商务休闲会所

西安商务休闲会所

陕西省文工团的历史历史「西安商务休闲会所慰问演出」  第1张

秦声飞扬高táng塬

文/郭云会

高塘街,历来为高塘塬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九二八年,是渭华起义的指挥中心。远至清代以来,集市贸易吸引着塬上塬下、岭南岭北、渭河平塬、商洛蓝田、渭南崇凝塬、临潼铁炉等地的村民客商。据统计(1942年),高塘街商号四十多家,还有染坊、铁业、木竹等手工作坊。清末时期的高塘学堂,后来\u202c的县立初级中学吸引着塬区以及赤水、瓜坡、渭nán东塬的各乡学子。解放后,高塘街仍为重镇,远近闻名,农历每月逢五、九为集市贸易日,人流量多达两万多人次。六十年代初期,陕农报登刊过《高塘——陕东最繁华的重镇》的报道。

高塘街不但贸易繁华,而且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演出活动常年不断。抗日战争前后,高塘有名艺人张宝、黑牡丹、白牡丹等,早已在渭河南北、二华潼关驰名遐迩。

灯影碗碗腔盛行于关中,已故的著名前声宋申娃、李俊民、潘经略、魏振业等,健在的还有吕仲德、王水龙。有名的签手郝炳黎、蔺茂吉等人,通过竹签掌握各种人物的戏剧动作,执刀斗戈、马上擒人、腾yún驾雾,以及脱袍穿衣、刀起头落、顿足捶胸、前跌后座皆能表演得维妙维肖。

解放初,高塘塬上戏曲名演侯思杰、杨治民、尚信、东进房等在高táng成立宣传队,演况空前,红遍华县。侯思杰的《石榴娃烧火》、《十二把镰刀》曾赴渭南会演,荣获一等奖。后来以高塘宣传队为主,吸收西关宣传队和各村零散名演成立了华县剧团。可以说华县剧团其实是早期在高塘塬上成立的。

高塘镇,山川雄秀,资源丰富,地灵人杰,物华天宝,自古为兵家重镇之战略要地。解放前后,民间戏剧演出异常活跃,腊月春节,盛演空前,这个班社演出刚走,那个班社就来了。当时关中的马当剧团、渭南新民社、文光剧团,白水、铜川、大荔、富平、凤县、山西临汾、永济等地的剧团均到高塘进行演出。高塘人爱看戏是出了名的。西北名演任哲中、张健民、余巧云、卫赞成、郭明霞、雷开元、张彩香等,高塘大多数人都知道,县剧团和周biān的华阴、渭南剧团每年都来好几次。高塘人养成了习惯,白天干活再累,晚上都要去街上看戏。若有一两个月没剧团上高塘演出,高塘人就急了,嘴上直嘟囔:“这都好长时间了,咋还不见哪个剧团来高塘演戏?”

高塘人爱看戏,剧团爱到高塘演出,这也成了高塘的一个亮点和一道风景。但最是高塘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印象最深的是这几回大戏。

陕西省文工团的历史历史「西安商务休闲会所慰问演出」  第2张

陕西省文工团在高塘后街演出

1950年,陕西省委为了慰问志愿军战士和彭老总,组建了陕西省慰问文工团,在团长马健翎的带领下,代表中央到朝鲜前线慰问演出。这个文工团其实就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前身。西安刚解放,马健翎就从延安带领民众剧团到西安,准备成立戏曲研究院,正在筹备之中,奉西北局之命,赴朝慰问,huí国后在北京汇报演出两场,乘火车返回陕西,中途在赤水车站下车,直奔高塘,未回西安。

那是一九五一年金秋季节,赤水到高塘连简易公路都没有,高塘塬上从来没见过汽车。剧团的发电机无法运到高塘,他们就在赤水车站把发电机拆成零件,高塘区dòng员村民用牛拉chē拉的拉,抬的抬,三天时间把服装道具、布景灯光等,运到高塘街,演员都是步行上塬。

高塘街原来只有一个老戏楼,和老会馆遥遥相对,台前广场不很宽大,过去来戏都在老戏楼演出。省文工团看着老戏楼直摇头,不行,不行,太小了。于是到chù找场地,准备搭戏台。高塘街虽繁华但面积不大,找来找去,找到了后街一块已种上小麦足有五亩地大的长方形麦tián,麦子已有四、五寸高了,就是现在药厂西侧,路西的地方,如今己建成一排排住宅民房。戏台搭在泉水南边,台口朝南,发电机放在台子后边,西侧用帆布搭了个化装室,园子没有围墙,把玉米杆一梱梱用竹篾串起来当围墙。塬上人虽爱看戏,但生性厚道,也无人偷钻破坏,园子口在nán边,一直到南边竹园前边。

第一天晚上演出《天仙配》。高塬上从来没有过电灯,更不知diàn灯照明是咋样一回事。人老几辈都在煤油灯下劳作,灯焰像豆科般大。民间剧社来高塘演出,台前挂两个汽dēng算不错了,演着演着,发现灯不亮,还要放下来打气。这次不一样了,别开生面,台子前挂一溜灯泡,明光四射,耀眼刺目,看惯了煤油灯的高塘人,一见这世面,一下子惊呆了。当时用的电打布景,当牛郎织女相会时,各从台子东西两边半空中走过来,中间还悬空作一架月牙小桥,两人走上桥拥抱,整个动作都是在空中进行的。好天爷,山区村民哪里见过这个魔法,台下连呼乱喊,手拍不绝,一生谁还看过这么好的戏。饰演织女的演员叫郭明霞,当时不到二十岁,嗓音清脆、高昂、饱满,音域宽广,带有颤音,咬字清楚,充满激情,群众一晚上手拍了几十次。听说郭明霞回西安后调到咸阳人民剧团去了。

《天仙配》连演五天,场场爆满。人群拥挤时,民兵为了维持秩序,用竹杆在空中打,人们把小板凳顶到头上,只听到竹杆打在板凳上咣当、咣当的响声。每日白天晚上各演一场,岭南、商洛、蓝田的都赶过来看,掮一根檩,扛一架椽,到市场一卖,看完戏摸黑往回走,瓜坡、dōng赵、赤水、华县都跑来看电打布景。

这样的演出经济效益真好。剧院虽然票价高,座位仅限八九百个,但这露天场子票价低,来多少人进多少人,一晚上拥纳近万人,收入高出剧院十多倍。他们连演了近一个月,听说省上要调演,催他们回去,他们才准备停演回省城。因为急着要走,最后一天的白天,他们提前运走了布景和一些道具,有些名演也走了,晚上演出没有电打布景,观众发怒了,演出不得不停下来,剧团领导向群众道歉,答应明晚再免费为群众赠送一场戏,群众cái静下来,演出才得以继续。

这次演出,对于高塘人真是印象深刻。

陕西省文工团的历史历史「西安商务休闲会所慰问演出」  第3张

西安易俗社在高塘中学演出

一九五六年腊月,西安易俗社准备到高塘演出。先来七八个人看场地,区政府人领着他们到省文工团演的地方说,这是五一年文工团演出场地,他们还是摇着头说,太小了,不行,不行!区shàng人笑着说这么大还不够用,心里想能演多好,还能胜过省文工团。最后演出场地定到了高塘中学大操场,当时zhōng学操场在北门外,六四年才挪进校内。北门外的操场足有近二十亩地dà,剧社人满意地笑了,连声说可以,可以!接着就组织láo力搭戏台,从周边南堡、田村、吉家河等村借了一百多块三寸柏榆木棺木板,台子搭的很高很大,台口朝东,场上四周是用长白布围成的。演员吃住都在学校,适逢中学刚好放寒假,很快剧社用十几辆马车拉运布景、戏服、道具、灯光设备。赤水到高塘réng然wèi修公路,还是简易土路,勉强能行小车。

易俗社社长刘毓中把易俗社名老艺人都带来了。有解放前就闻名西北的男青衣王天民、宋上华,尤其宋上华,表演细腻柔和,发音精准,婉转动听,她上演的《杀狗劝妻》深受群众喜爱;西北名丑汤涤俗的《白先生教学》,道白吐字清晰,节奏感强,字字入耳舒坦流畅;著名表演艺术家孟遏云,主攻青衣,唱qiāng委婉动听,字正腔圆,表演逼真,生动有情,她演的《秦香莲》、《三滴血》、《玉堂春》等剧中人物真切生动,栩栩如生;还有当时的年轻演员chén妙华、全巧民、肖若兰、张咏华等许多新秀,他们演出了《三滴血》、《大报仇》、《火焰驹》、《软玉屏》等二十几本大戏,白天晚上各一场,看戏的人人山人海。腊月人闲,地里无活可做,他们很多人连轴转,白天看完,在小摊上一吃,晚上接着又看。

最使人难忘的是西北第一把琴师荆生彦,经群众要求,几乎每晚都要板胡独奏,拉出的音调清新优美,柔中带刚,演奏气势雄厚,刚劲有力,真可谓得心应手,滴水不漏。

从腊月中旬一直yǎn过正月十五,春节没有回家,大年三十初一都在高塘演出。尤其是从初一到十五,每晚本戏一完,他们在台下大场子上跑走马、耍龙灯、走高翘,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动作新鲜,光彩夺目,大受群众欢迎。

百年剧社易俗社从解放到现在连华县都未演出过,竟在五十年代光临山区高塘,本身就是不平凡之举,仍给高塘人民留下难以忘怀的纪念。当年观戏幸存者,至今还念念不忘。

陕西省文工团的历史历史「西安商务休闲会所慰问演出」  第4张

西安尚友社在高塘北村剧场演出

一九六三年秋季,西安尚友社来高塘,在北村剧场演出。那时,北村大队刚刚修建了新剧院,四周有夹板土打的围墙,wǔ台也十分壮观。尚友社在社长苏育民带领下来到高塘,住宿在高塘小学,演员睡在教室,白天被子一卷,放到教室后边,晚上演出结束,桌子一并,躺倒睡觉。剧社阵营庞大,名演很多,当时有西北名须生乔新贤,他嗓音纯净、高昂,吐字很有味道,对于各种不同人物的处理有独到之处;还有名小生张新华、青衣名角王玉芹,略带沙音,浑厚醇郁,高亢奔放,唱腔满宫满调,群众誉为“满口腔”;还有旦角广雪琴、肖玉玲,特别是刘茹慧,当时年轻,不到二十岁,个子小,演辕门斩子时,个子够不上公堂案桌,就在桌后放一块板,tā唱腔圆润婉转,听来潇洒飘逸,爽朗舒适,她那多变的装饰音使唱腔更为悦耳动听。刘慧茹的《辕门斩子》、王玉芹的《三娘教子》、广雪琴的《庵堂认母》连演十多天,群众赞不绝口。刘慧茹和广雪琴的《十八相送》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剧社的《水淹四洲》,是每晚的压台戏。群众要求,每晚本戏演完,加一折《水淹四洲》,全场没一句唱腔道白,武打到底,只听见追、杀、赶三个字,他们像杂耍演员一样打翻不停,台上打的热火朝天,台下看的眼花缭乱,两手出汗。

尚友社在高塘连演二十天,场场爆满,因为售票在露天,放一张课桌,坐两个售票员,中午开始售票,有时桌子四周一片拥挤,售票员急了,站在桌子上,一手撕票,一手收钱。 尚友社走时,群众依依不舍,要求延演两日,乡政府还代表父老乡亲赠送了锦旗,派二十多个村民帮助搬运装车。

秦声飞扬高塘塬,秦韵悠悠满心田。时间一晃近七十年过去了,但那三回大戏给高塘父老乡亲留下了精神财富和永久的怀念,村民们一辈子都在茶余饭后谈论。

陕西省文工团的历史历史「西安商务休闲会所慰问演出」  第5张

【作者简介】

郭云会,男,1946年12月出生,渭南市华州区人,退休干部。六十年代入职教育系统,七十年代任职高塘中学体育老师,八十年代转乡镇党政机关工作,2006年12月退休。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